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地市动态>湖州

创新“垃圾革命”模式 创优绿色发展环境

——安吉县横溪坞村党总支探索“垃圾不出村”

2019年08月07日 09:42:31 来源:浙江组工网 马赟

横溪坞村位于安吉县孝丰镇西北部,区域面积8.5平方公里,距镇中心约5公里,是典型的江南花园式山区村。清代诗人王显承曾赋诗盛赞横溪美景:“斜穿大岭出林间,旋入横溪一径涧,尽显象牙山下好,小桥流水碧湾湾。”全村人口1100人,农户325户,8个村民小组,下辖2个党支部,党员54名。近年来,横溪坞村党总支因村施策、因地制宜,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率先开展“零垃圾村”创建,实现了“垃圾不出村”。该村先后荣获省级文明村、省级卫生村、省级森林村庄和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称号。村党总支书记裘松伟被评为省“千名好支书”、市美丽乡村建设优秀带头人、十佳农民创业创新带头人、市优秀党务工作者、2017年“安吉骄傲”年度人物等称号。

一、党建引领夯基础,垃圾革命“压茬干”

2014年,“垃圾分类”在当时很多村干部眼里还是个“新鲜词”,在农村搞垃圾分类更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但横溪坞村党总支书记裘松伟却信心满满,因为自己的前任老书记王昌年已经“铺好了路”。2003年,横溪坞村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王昌年在全村推广“垃圾袋装化”,设置了公共垃圾箱和垃圾投放点,有效减少了乱堆乱放,环保意识在村民心中开始“萌芽”,为之后实行“垃圾分类”打下了基础。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安吉余村考察,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这一年,裘松伟从老王书记手上接过了横溪坞村发展的重担,卸任时老书记叮嘱“横溪坞要发展,村庄环境要抓好!”裘松伟学习了总书记的讲话,也记住了老支书的这句话,上任伊始就迅速行动,从“垃圾减量”入手,拉开了一场乡村“垃圾革命”序幕。2014年,裘松伟抓住横溪坞被列入美丽乡村重点培育村契机,大力推广“垃圾分类”,从“垃圾减量”到“垃圾分类”是一次农村生活习惯的巨大改变,难度可想而知。村党总支想出了“三招”:抓好“三支队伍”。以村两委、后备干部为中心,带动亲属率先开展垃圾分类;组织党员签订承诺书,每月主题党日把交叉检查党员家庭垃圾分类落实情况作为“规定动作”;邀请乡贤回村参观体验,广泛动员全体群众积极参与。守好“两个公约”。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要求村民代表带家属参加,通过向“内当家”阐明“垃圾分类”重要意义,全票通过将“垃圾分类”写进《村规民约》;制定《党员先锋守则》,把实行“垃圾分类”作为评选党员好家风家庭的前提条件。建好“一个机制”。在党员中率先实行“垃圾分类”智慧处理积分制,每家每户发放“两桶一筐”,取缔49个垃圾投放点,通过智慧处理,准确掌握每户产生的垃圾,产生量越少积分越多,并把积分作为党员先锋指数考评的重要依据。

2018年7月,横溪坞村党总支牵头召开了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正式启动创建“零垃圾村”工作,吹响了“垃圾不出村”冲锋号。全村日产垃圾量从每天的900多公斤迅速减少到100公斤。从餐桌到生活的每个角落,除了塑料袋、包装纸等不可降解的垃圾以外,超过90%的生活垃圾都实现了自我消化,横溪坞村用十余年的“垃圾革命”翻开了如今美好生活的新篇章,也把“零垃圾”打造成为横溪坞村的一张“金名片”。

二、回收利用低碳行,妙思巧手“废变宝”

可回收垃圾是个宝,要想村民支持“垃圾分类”工作,就必须转变村民的传统观念,把可回收垃圾制作成大家喜闻乐见的好东西。为此,村党总支专门组织党员外出考察学习,更新环保理念。回来后,村里还专门聘请了村里的一名聋哑手工艺人,开设课程向村民教授手工制作技巧,提升村民“变废为宝”技能。党员黄水萍带领着16名“妇帮户”党员志愿者花费两个月时间学习垃圾分类知识,走村入户手把手教学如何开展垃圾分类,把生活中的可回收垃圾拿到教学点进行制作。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垃圾分类,参与垃圾分类,2017年,横溪坞村建起了占地475㎡的蛹工坊,这个作坊原本是一个废旧厂房,业主是村里的一名创业党员,听说村里开展垃圾分类需要场地,他二话不说让了出来。有了党员的支持,村干部的干劲更足了。请设计师、收集废料、教学制作,历时两个多月,废旧厂房被改造成了工艺品展示基地,基地内分区布设了环保知识普及、环境污染警示、手工艺品展示等场馆,党员的现场解说、现场制作工艺品,将垃圾“变废为宝”,使广大村民直观地感受到了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更高了。

“只要肯花心思、肯下功夫,垃圾也能变废为宝。”裘松伟带着前来参观的游客展示着用垃圾制作的工艺品。蛹工坊入口,造型各异的工艺品散布在各个角落:瓶瓶罐罐变成了自行车、废旧瓦罐变成了花瓶、轮胎变成了工艺品……每一件都凝聚着村民的智慧。走在绿水青山间,房前屋后、林荫小道,随处可见垃圾制作的小景观,由空调外机制作的坦克,由废旧电视机、录音机、电脑、手机、打印机镶嵌而成的墙面,每一件都是村民生活节节高的见证,更是润物细无声的教材,外地游客驻足参观,频频点赞。

三、美丽环境促转化,绿色发展“结硕果”

垃圾没有了,村庄更美了,生态更好了。对横溪坞村来说,“垃圾分类”看似一件小事,却是改变村庄经济发展模式的最大“驱动力”。村党总支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从“垃圾分类”入手,终极目标是引导全村形成绿色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经济”这颗“金种子”落地生根、开花结果。2015年起,借助绿色生态的品牌优势,横溪坞村党总支结合自身实际,谋定发展方向,把茶叶、竹叶、绿叶这“三片叶子”做成了横溪坞的支柱产业,探索形成了一条富有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强村富民之路。

2015年7月,横溪坞村党总支牵头创立了安吉县首家毛竹股份制专业合作社,党员带头入股,村民积极参与,297户农户的6784亩竹林实现了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分红,2018年底,合作社实现净利润865.9万元,农民平均增收超过30%。为了节约成本,党员干部主动承担起了毛竹林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工作,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了入股经营队伍,为传统毛竹产业转型升级树立了成功样板。

同年8月,横溪坞村创办当时全县唯一一家村办白茶加工企业,推出了“紫沟坞”有机白茶品牌,在村党总支的主导下,仅3年时间实现茶叶增收350万元。2018年5月,横溪坞村党总支经过实践探索,开启了“白茶为媒,先富带后富”的合作发展模式,联姻湖北省罗店镇麻城村“飞地抱团”,突破地理限制,整合资源,为白茶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借助良好的生态环境,原本区位优势不明显的横溪坞村成功引入了投资2.2亿元的天然居颐养中心项目,通过毛竹合作社统一租赁了2000亩毛竹林。项目建成后,农产品销路更广了,老百姓的就业渠道也更多了,也将为这个美丽山村注入新的活力。

绿色有机农产品、竹林经济、乡村旅游……垃圾分类带来的绿色变革,正助推横溪坞村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分享到:
0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浙ICP备10053157号-5

浙江组织工作网

创新“垃圾革命”模式 创优绿色发展环境

——安吉县横溪坞村党总支探索“垃圾不出村”

2019年08月07日 09:42:31 来源:浙江组工网 马赟

横溪坞村位于安吉县孝丰镇西北部,区域面积8.5平方公里,距镇中心约5公里,是典型的江南花园式山区村。清代诗人王显承曾赋诗盛赞横溪美景:“斜穿大岭出林间,旋入横溪一径涧,尽显象牙山下好,小桥流水碧湾湾。”全村人口1100人,农户325户,8个村民小组,下辖2个党支部,党员54名。近年来,横溪坞村党总支因村施策、因地制宜,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率先开展“零垃圾村”创建,实现了“垃圾不出村”。该村先后荣获省级文明村、省级卫生村、省级森林村庄和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称号。村党总支书记裘松伟被评为省“千名好支书”、市美丽乡村建设优秀带头人、十佳农民创业创新带头人、市优秀党务工作者、2017年“安吉骄傲”年度人物等称号。

一、党建引领夯基础,垃圾革命“压茬干”

2014年,“垃圾分类”在当时很多村干部眼里还是个“新鲜词”,在农村搞垃圾分类更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但横溪坞村党总支书记裘松伟却信心满满,因为自己的前任老书记王昌年已经“铺好了路”。2003年,横溪坞村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王昌年在全村推广“垃圾袋装化”,设置了公共垃圾箱和垃圾投放点,有效减少了乱堆乱放,环保意识在村民心中开始“萌芽”,为之后实行“垃圾分类”打下了基础。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安吉余村考察,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这一年,裘松伟从老王书记手上接过了横溪坞村发展的重担,卸任时老书记叮嘱“横溪坞要发展,村庄环境要抓好!”裘松伟学习了总书记的讲话,也记住了老支书的这句话,上任伊始就迅速行动,从“垃圾减量”入手,拉开了一场乡村“垃圾革命”序幕。2014年,裘松伟抓住横溪坞被列入美丽乡村重点培育村契机,大力推广“垃圾分类”,从“垃圾减量”到“垃圾分类”是一次农村生活习惯的巨大改变,难度可想而知。村党总支想出了“三招”:抓好“三支队伍”。以村两委、后备干部为中心,带动亲属率先开展垃圾分类;组织党员签订承诺书,每月主题党日把交叉检查党员家庭垃圾分类落实情况作为“规定动作”;邀请乡贤回村参观体验,广泛动员全体群众积极参与。守好“两个公约”。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要求村民代表带家属参加,通过向“内当家”阐明“垃圾分类”重要意义,全票通过将“垃圾分类”写进《村规民约》;制定《党员先锋守则》,把实行“垃圾分类”作为评选党员好家风家庭的前提条件。建好“一个机制”。在党员中率先实行“垃圾分类”智慧处理积分制,每家每户发放“两桶一筐”,取缔49个垃圾投放点,通过智慧处理,准确掌握每户产生的垃圾,产生量越少积分越多,并把积分作为党员先锋指数考评的重要依据。

2018年7月,横溪坞村党总支牵头召开了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正式启动创建“零垃圾村”工作,吹响了“垃圾不出村”冲锋号。全村日产垃圾量从每天的900多公斤迅速减少到100公斤。从餐桌到生活的每个角落,除了塑料袋、包装纸等不可降解的垃圾以外,超过90%的生活垃圾都实现了自我消化,横溪坞村用十余年的“垃圾革命”翻开了如今美好生活的新篇章,也把“零垃圾”打造成为横溪坞村的一张“金名片”。

二、回收利用低碳行,妙思巧手“废变宝”

可回收垃圾是个宝,要想村民支持“垃圾分类”工作,就必须转变村民的传统观念,把可回收垃圾制作成大家喜闻乐见的好东西。为此,村党总支专门组织党员外出考察学习,更新环保理念。回来后,村里还专门聘请了村里的一名聋哑手工艺人,开设课程向村民教授手工制作技巧,提升村民“变废为宝”技能。党员黄水萍带领着16名“妇帮户”党员志愿者花费两个月时间学习垃圾分类知识,走村入户手把手教学如何开展垃圾分类,把生活中的可回收垃圾拿到教学点进行制作。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垃圾分类,参与垃圾分类,2017年,横溪坞村建起了占地475㎡的蛹工坊,这个作坊原本是一个废旧厂房,业主是村里的一名创业党员,听说村里开展垃圾分类需要场地,他二话不说让了出来。有了党员的支持,村干部的干劲更足了。请设计师、收集废料、教学制作,历时两个多月,废旧厂房被改造成了工艺品展示基地,基地内分区布设了环保知识普及、环境污染警示、手工艺品展示等场馆,党员的现场解说、现场制作工艺品,将垃圾“变废为宝”,使广大村民直观地感受到了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更高了。

“只要肯花心思、肯下功夫,垃圾也能变废为宝。”裘松伟带着前来参观的游客展示着用垃圾制作的工艺品。蛹工坊入口,造型各异的工艺品散布在各个角落:瓶瓶罐罐变成了自行车、废旧瓦罐变成了花瓶、轮胎变成了工艺品……每一件都凝聚着村民的智慧。走在绿水青山间,房前屋后、林荫小道,随处可见垃圾制作的小景观,由空调外机制作的坦克,由废旧电视机、录音机、电脑、手机、打印机镶嵌而成的墙面,每一件都是村民生活节节高的见证,更是润物细无声的教材,外地游客驻足参观,频频点赞。

三、美丽环境促转化,绿色发展“结硕果”

垃圾没有了,村庄更美了,生态更好了。对横溪坞村来说,“垃圾分类”看似一件小事,却是改变村庄经济发展模式的最大“驱动力”。村党总支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从“垃圾分类”入手,终极目标是引导全村形成绿色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经济”这颗“金种子”落地生根、开花结果。2015年起,借助绿色生态的品牌优势,横溪坞村党总支结合自身实际,谋定发展方向,把茶叶、竹叶、绿叶这“三片叶子”做成了横溪坞的支柱产业,探索形成了一条富有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强村富民之路。

2015年7月,横溪坞村党总支牵头创立了安吉县首家毛竹股份制专业合作社,党员带头入股,村民积极参与,297户农户的6784亩竹林实现了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分红,2018年底,合作社实现净利润865.9万元,农民平均增收超过30%。为了节约成本,党员干部主动承担起了毛竹林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工作,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了入股经营队伍,为传统毛竹产业转型升级树立了成功样板。

同年8月,横溪坞村创办当时全县唯一一家村办白茶加工企业,推出了“紫沟坞”有机白茶品牌,在村党总支的主导下,仅3年时间实现茶叶增收350万元。2018年5月,横溪坞村党总支经过实践探索,开启了“白茶为媒,先富带后富”的合作发展模式,联姻湖北省罗店镇麻城村“飞地抱团”,突破地理限制,整合资源,为白茶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借助良好的生态环境,原本区位优势不明显的横溪坞村成功引入了投资2.2亿元的天然居颐养中心项目,通过毛竹合作社统一租赁了2000亩毛竹林。项目建成后,农产品销路更广了,老百姓的就业渠道也更多了,也将为这个美丽山村注入新的活力。

绿色有机农产品、竹林经济、乡村旅游……垃圾分类带来的绿色变革,正助推横溪坞村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