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桃源街道“四强化”为被征地农民解决后顾之忧 |
|||||
|
|||||
#!diantou!#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桃源街道在职党员干部围绕农民群体尤其是被征地农民的就业生活问题,开展“送技术、送岗位、送政策、送服务”活动,为农民“充电”,提供就业机遇,建立保障体系,改善公共服务,切实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就业生活问题,让他们的生活没有后顾之忧。 强化农民培训“送技术”。桃源街道党员干部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积极走访群众,按照“学得会、用得上、有实效”的要求,量体裁衣设计各类培训载体,开设各类知识讲座、“就业课堂”、“创业指南”等平台,对农民采用“菜单式”的技术培训,提高专业技能,有意识地引导农民向第三产业发展或者自主创业。目前为止已累计开展电子商务、家政服务等培训12场,参与人次达700人次以上。 强化帮扶力度“送岗位”。该街道积极开展“送岗位、送政策”活动,党员干部主动走进企业对接园区企业、新兴服务业等单位,借助各村、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平台,广泛收集企业生产、用工情况以及各类岗位需求等信息,充分挖掘就业岗位。采用短信、微信、QQ等方式发送就业信息,联村干部与大学生村官讲解岗位情况等模式让农民第一时间了解岗位招聘情况。积极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引导其通过创业带动就业,今年以来共创业帮扶12人,其中冠庄社区来料加工点通过主动承接周边企业的加工业务,吸纳了社区近60名失地妇女就业。 强化保障体系“送政策”。针对被征地农民生活失去保障这一现状,该街道全面推行被征地农民养老、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党员干部通过电话告知、上门服务、现场政策问答等方法宣传该项保障制度;对于不能全额分配土地款,建议各村(社)在未办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前,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提供资金支持。鼓励部分条件较好的村(社)对已参加征地养老保险的农民发放一定数额的补贴,进而提高该项保障的覆盖率,为被征地农民送去安心。今年以来,完成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参保230人,参保额约396万元,参保率达100%。 强化便民建设“送服务”。强化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将辖区内56个村(社)划分为8个网格,以各社区服务中心为网格辐射点,形成“十五分钟便民服务圈”,充分借助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服务窗口”的作用,将党建工作、农村经济、社会事务、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劳动保障、综合治理、文化体育、村民生活等政府公共服务资源向村(社)一级延伸,实现业务端口前移。今年以来,各中心已累计为民服务16460人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