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产业链上办“学习班” |
|||||
|
|||||
#!diantou!#他们有的来自高校,在三尺讲台传道授业解惑;他们有的来自田间,在三尺地头播种耕耘收获;他们有的来自车间,在三尺流水线上日夜付出劳动……然而,“产业链学习班”让他们聚到农村,为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优化农村党员学习教育模式,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添砖加瓦。“学习班”依产业开展学习,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契机,依托“产、供、销”一体的农业产业链,切实破解了新时期农村党员“学习难”的问题。近年来,我区通过“产业链学习班”,涌现了一批致富带头人,活跃在各条产业链上。 学习型农民的“种菜经” “为了改善大棚技术,我们将对大棚两侧的钢管进行加粗。同时,大棚钢管的间距也将从原来的80公分缩减为60公分。”练市镇鼎鑫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茅新泉告诉记者,台风“海葵”的来袭并没有打击他种菜的积极性,相反,接下来他准备加大投入,改善设施,大干一场。 “幸运的是在这次台风里,我的连体大棚保住了。”茅新泉的连体大棚,有一整套的自动灌溉系统,不仅保温、通风效果好,也节省成本,现在里面缀满了黄瓜、丝瓜。 当记者问起为什么他的“种菜经”一套一套的,他自豪地说:“因为有了‘产业链学习班’。” “通过产业链学习班,大家互相交流,分享种植经验。高校的农技专家和‘土’专家一起为大家解决问题。” 如今的茅新泉俨然成了远近闻名的“种菜专家”,附近的农庄经营者经常会来他这里“取经”。“双林、善琏很多农庄的菜苗和种子都是我这里提供的。”茅新泉说。 2010年茅新泉还参加了镇上的“湖羊培训班”。“在我们练市,湖羊这一块的效益很不错。蔬菜种植基地几乎每天会有成百上千斤剩菜剩叶,如何处理自然成了一大难题。”茅新泉告诉记者,参加了“学习班”后,他就想到把剩菜剩叶给羊吃,一来解决了剩菜剩叶的去路,二来还可以得到额外的收益。 今年7至8月份,茅新泉共养了1500多头湖羊,不仅生态农业园里的剩菜剩叶有了去处,湖羊的粪便成了有机肥直接用到农业园里,使他的生态园发展成了真正的“循环农业”。 茅新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只羊每天的饲料成本在1.4元至1.7元之间,每头羊饲养时间需要十个月。一年省下来的饲料费估计在三十万左右。而使用有机肥,估计还可以省掉近十几万元,这两项加起来一年就可以省下来五十万左右。每头羊可以卖300元至400元,这又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如今茅新泉还是一名农民大学生,他的种植基地成了农民大学生创业基地。非常注重蔬菜种植技术的他,还时常出现在各大培训班“取经”,一年要跑40多场。 兔子“诊所”全年候诊 如果说鼎鑫生态农业是“产业链学习班”里“种而优则养”的代表,练市镇的申浩科技农场应该是“养而优则种”的代表。 坐落在练市镇工业园区的申浩公司种兔场占地120亩,记者看到30幢木质宿舍里,15000多只兔子有的在笼子里休憩,有的在自动供水龙头上“喝”水解暑。它们有的浑身雪白,有的披着彩衣。 兔场负责人冯师傅抱起一只7、8斤重的彩兔向记者介绍:“这种彩色长毛兔,我们是湖州第一家试养的企业。按今年行情来看,一只兔子除去成本可以赚150元至200元,一个完整的劳动力可以养1000只到2000只左右,效益非常不错。” 练市镇的“兔业产业链学习班”经常在申浩科技农场展开,来自召林、新联等村从事养兔产业及有养兔意愿的农民是这里的常客,甚至安徽也有兔农赶来这里学习。练市镇农业服务中心主管畜牧业的专家施明荣经常来讲课,大家在这里了解到了獭兔、长毛兔市场前景、兔子品种、兔子饲养,疫病防疫和清洁消毒等知识。目前已有40多位学员。 记者在这里看到了一家“兔子门诊室”,当日“坐诊”的肖师傅告诉记者,农民朋友在养兔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疫病防治。养兔要保持兔舍清洁、干燥,温度适宜,通风要好;料槽、水槽定期刷洗、消毒;饮水要卫生,垫草勤更换;饲喂断奶幼兔要定时定量,防止过食;更换饲料应逐渐进行。在这里记者还了解到,长毛兔的产毛量与它的繁殖力是一对矛盾,产毛量越高的兔子繁殖力越低,所以种兔的品质显得特别重要。 兔场与东面的温室大棚之间晒满了刚摘下的玉米秆。“现在它们吃的是我们科技农场种的玉米杆晒干磨粉制成的有机饲料。”肖师傅说,兔子产毛的质量取决于食物中摄取的蛋白质。长毛兔特别需要蛋白质。科技农场里开辟了大棚蔬菜种植基地,搞起了生态循环发展。兔粪做成有机肥为农场省下开支,果蔬也实现了有机化种植。兔场里还建有小型沼气池,满足了农场的日常生活。 目前,兔肉的罐头深加工也已被提上日程。 “学习班”走出了农业 除了在农业产业链上建学习班,我区工业产业链上学习班也办得有声有色。作为一个不锈钢产业大镇,以久立为龙头的双林镇拥有大大小小不锈钢企业几十家,镇上的不锈钢产业园建设正如火如荼。该镇希望通过在不锈钢产业链上建起学习班,使同行之间交流学习,互相取长补短,推动产业的发展。 “产业链学习班”打破了原来固定地点的学习模式,把课堂搬进养殖场、种植地、工厂车间。通过信息交流、技术共享,共同分析本产业存在的普遍问题,一起寻找解决的办法,做到在学中干,干中学。“学习班”通过“三个一”构建完善的学习网络,一个产业链建一个学习班的“1+1”模式;每个班推选一名班长,一般由该产业链里党性观念强、群众威信高、带动能力强的党员担任;一个班至少有一个固定的学习场所。这已经成为农民群众的“经验库”、“试验田”、“练兵场”,把农业产业的“产、供、销”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面向全区有行业发展意向的党员开展创业指导、结对帮扶,切实增强了农村党员群众创业致富的本领。 “学习班”在开展产业技术指导的同时,更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政治理论学习活动,不断深化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政治理论学习突出“实打实”,探索“学习班引导党员学、党员带动群众学”的有效途径,努力做到“建一个学习班、强一条产业链、富一方老百姓”。 练市镇把“学习班”作为镇党校教育点的延伸,纳入镇党校教学安排,根据形势政策和农民需求,制订授课安排表。专门聘请市委党校的教授,围绕深入解读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等内容,有重点地开办专题讲座,切实加强了农村党员的思想教育和对形势政策的把握。 自2010年以来,我区开展了“产业链上建学习班”活动,在区委宣传部的牵头带动下,通过两年多时间的探索实践,“产业链上学习班”覆盖面越来越广,有效推动了我区各条产业链的发展壮大。 截至目前,全区68个专业合作组织和块状个私经济群体建立了62个“产业链学习班”,覆盖党员11669名。去年,全区产业链累计组织学习活动196次,受教育人数达到20975人次。 “‘产业链上建学习班’将农村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技能培训有机结合,凸显了新时期党员教育学习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新特点,创新了农村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的方式、方法。”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杨少章告诉记者,这种贴近党员、贴近实际的学习制度深受欢迎,为推进新时期农村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有益范例。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