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助科研项目跨越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通过建立新型研发机构——杭州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杭光所),着力破解产学研协同效能不足、科技成果转化不畅等难题,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相互支撑。
成立不到5年,杭光所累计孵育“硬科技”企业60余家,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超25亿元,孵化企业总估值超250亿元,助力光电激光产业链实现从无到有再到强的突破,成为富阳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新地标。
协同创新 助力光电产业科研攻坚
“我们攻破了氧化镓晶体的解理难题,产品成品率大大提高。产品量产后,每年能带来500万元的经济效益。”杭州富加镓业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该公司依托杭光所搭建的光电激光产业协同创新创业中心,实现专家协助研发,加快推动项目产业化进程。
依托杭光所科研资源和政府资金支持,富阳区委组织部推动建立光电激光产业协同创新创业中心。该中心聚焦光电领域的研发与应用,投资近2亿元搭建半导体工艺共性平台等两大平台,让入驻企业免费共享科研设备、检测设施等硬件,有效解决初创型项目高端检测设备缺乏问题。通过平台引才、项目带才等多元引才手段,打造从顶尖到基础、从国内到国外、从产业链上游到下游的共享人才库,面向整个中心共享专家与工程师资源。建立产业技术攻关“揭榜挂帅”机制,定期梳理企业技术攻关需求,组织专家团队参与揭榜,有效解决企业“卡脖子”技术难题,大大缩短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迭代周期。
“通过‘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杭光所建立起成熟的激光光电产业引育体系,打造集‘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于一体的光电激光产业社区,实现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杭光所所长齐红基说。
要素保障 赋能初创企业孵化成长
“杭光所针对科技型初创企业,从财务、法务、投融资及研发平台等方面全方位赋能,对我们帮助很大。”杭州恒影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阳说,在杭光所的帮助下,公司研发的多款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工程化生产。
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是杭光所承担的重要职责。为破解创新成果转化资金保障难题,富阳区突破传统科研机构单一投入模式,探索实行由“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社会资本”等共同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由富阳区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和杭州市天使引导基金共同设立光电激光产业基金对初创项目进行早期资金扶持。杭光所建立由中科院知名科学家、投资机构合伙人、产业专家等组成的投资顾问委员会,从项目选育、融资辅导、资源对接等方面为初创企业提供支持与服务,帮助撬动外部产业资本和投资机构融资超30亿元。
为帮助科研工作者补足创业所需的管理、运营、融资等方面短板,杭光所建立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等8大平台,建立覆盖财务法务支持、市场销售拓展等在内的全链条孵化服务体系。开办“CEO特训班”,带领创业团队走产业、看市场、理技术,帮助实现科研工作者到创业者的转变。为推进孵化项目顺利落地,富阳区实行科技局驻点服务、杭光所专班定期会商、人才工作例会等常态运行的服务保障机制,有力协调经信、属地镇街等多方力量,及时解决规划用地、生态环保等项目落地相关的各类问题。
分享到: |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