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为事业担当、组织为干部担当。日前,浙江制定出台《浙江省深化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实施办法》,围绕强力推进创新改革开放事业之需,释放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的强烈信号,有力推动以干部敢为带动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
细化6大类21种容错情形,明确改革创新中出现失误错误、工作或者执行程序存在过失或者瑕疵、工作决策造成损失、应急处突和解决复杂矛盾中出现失误错误、履职尽责但因客观因素导致失误错误等可容情形。如对在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中,突破常规和惯例,大胆探索新型机制和模式;在处置突发事件、承担急难险重任务中,采取紧急权宜处置措施,出现失误错误等情况,在纪法底线红线之内,不是明知故犯、没有谋取私利、未造成严重后果,经认定后,根据问题性质和程度,不予、免予或者从轻、减轻问责追责,着力营造尊重特点、鼓励创新、信任理解、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
准确把握容与不容的界限,明确对失误错误从动机态度、客观条件、决策流程、问题性质、后果影响、补救情况6个方面具体分析。比如在动机态度上,看是立足长远、顾全大局,出于公心、无意之失,还是片面追求短期效益、局部利益,谋取私利、明知故犯;在客观条件上,看是情况特殊紧急、疑难复杂、难以预见,还是常规工作、正常环境;在问题性质上,看是改革创新、探索试验,还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是一般性问题,还是重大原则性错误。对一些复杂情形,加强会商研判,召集相关职能部门集中“会诊”、一事一议。注重加强纪法衔接,明确“与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不符”等6个方面不予容错的情形,切实防止拿容错当“挡箭牌”、搞纪律“松绑”。
坚持“谁追责问责、谁认定容错”,明确问责或提出问责建议的主体是容错的主体,实际工作中各级党委(党组)和纪检机关、组织部门等单位在责任调查或启动追责问责时,主动研判是否存在容错情形,符合条件的,同步启动容错程序。在加强与纪委共同推进基础上,有关单位或者个人认为其工作失误错误符合容错情形的,也可以向承办单位提出容错申请,注重把容错融入监督执纪、巡视巡察、干部考核、监管执法和审计等日常工作常态化运用,注重与改革、发改、经信、科技、商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应急管理、审计等容错诉求比较集中部门的协同配合,制定更细化的容错清单,构建覆盖不同领域的“容错事项库”,共同推动容错纠错落实落地,激励引导党员干部勤廉并重、担当作为、奋勇争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