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组工网评

从容“进退留转”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付千真 发布时间:2023-12-04 15:33:19
分享到:

“进退留转”是每名年轻干部干事创业中必经的成长轨迹。面对“进退留转”,如何调整心态、摆正位置、重新出发,是对个人政治觉悟、思想境界和胸襟气度的历练与考验。不妨从理解“四个匹配”的内在涵义入手,在从容面对“进退留转”中完善自我,成就事业。

志位匹配。心有所向,行有所至。年轻干部志存高远无可厚非,只要是从为党和人民办实事的角度出发,追寻更高的台阶、更大的舞台,都值得被鼓励,被点赞。不过,进行人生规划需要立足实际、遵从规律,因为眼高手低无法拾阶而上,志大才疏撑不起人生理想,偏离自己的“位”与“责”,规划只能是“空想”。宦海沉起、急转舒缓,先人一步、脱颖而出,固然可喜;退辱不惊、再接再厉,犹然可贵。真正志向坚定的人,既能从成功中走出,也能在失败中站起。想来,于“退”中审视自我,沉淀修炼,何尝不是一种“进”,于“留”“转”中归零接力,心无旁骛努力工作,也定能闪闪发光,收获满满。

德位匹配。“不厚其栋,不能任重;重莫如国,栋莫如德。”不论“进退留转”,青年干部想要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就必须始终坚持修身厚德。现实中,有的干部“乌纱略戴心情变,黄阁旋登面目新”,被组织提拔重用后“权力观”偏差,最终导致“上马”“下马”一气呵成的悲剧;有的因为“原地踏步”或是“后退一步”,“拔剑四顾心茫然”,对组织心怀怨气、工作中自暴自弃。为官一张纸,做人一辈子,无数事实证明,德不配位的人注定难以走远,甚至可能回不到最初的起点。对党员干部而言,最大的德是讲党性,把身心投入干事,把进步交给组织,自觉服从安排,做到思想不乱、工作不断、队伍不散、干劲不减。

能位匹配。有多大才能方可干成多大事业。《左转》记载:“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屡请击之,公皆否。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宋襄公身处高位却不注重能力提升,空有领兵之位而无领兵之能,两次延误战机最终惨遭覆灭。可见,若是知识不够,眼界不宽,能力不强,至其位无法尽其职,在其位无法用其能,就可能会严重损害群众利益,贻误地方发展,于人于己都是一种痛苦煎熬。“进退留转”,责任不减,不论身处何种岗位,都要树立践行正确的政绩观,尽其责,增其能,以真招实术成就实干实绩,赢得组织肯定、群众满意。

商位匹配。情商是推进工作发展的催化剂。现实中,高情商的干部总能透过现象抓本质,以四两拨千斤的状态游刃有余落实工作;总能保持“全局一盘棋”的意识,在队伍中相互支撑支持、善于及时补位;总能带着热情激情,以一个微笑一个问候拉近群众距离,缓和化解矛盾于无形。唯有把自己的情商提高到适应岗位状态,才能让工作更有温度、有力度、有效度。此外,对年轻干部而言,还要特别注意提升抗压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做到吃得了攻坚之苦,经得起实践之考,听得进逆耳之言,容得下冒犯之举,甚至“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北宋政治家范仲淹以诗名志,以身示范。年轻干部不妨承先人风范,以“进退留转”为新起点,展现新担当,干出新作为。

作者:付千真 编辑:袁森 责编:盛瀚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