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这一要求抓住了基层组织建设的根本,为进一步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党的工作重心在基层、执政基础在基层、活力源泉在基层。面对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对基层基础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面对社会结构、组织形式、利益关系、生产生活方式新变化对党员队伍建设提出的新挑战,基层党建工作必须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加快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使基层党组织建设更加适应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需要,更加适应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需要,把党的执政根基进一步夯实、打牢、固稳。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组织覆盖和组织力量是“皮”和“毛”的关系,组织覆盖不到位,组织力就无从生成。近年来,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有了明显提升,互联网企业、新兴精神生产领域等党组织逐步组建,但总的看覆盖面还不够广,还有不少空白点。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组织设置既要规范也要灵活。要突破过去简单按照单位、区域设置党组织的条条框框,坚持“人在哪里、党员在哪里,党建工作重点就在哪里”,按照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有利于开展党的组织生活、有利于党员教育管理监督、有利于密切联系群众的原则,探索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宜统则统、宜分则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织密基层党组织之网,使每个党员都能及时纳入党组织的有效管理。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设置党组织是为了让它动起来,而不是为了当花瓶、做摆设、充数据。实际工作中,一些基层党组织组织生活质量不高,导致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不强,组织力生成缺乏内在条件。针对这一问题,要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切实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当前,首要任务是把组织生活的着力点放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上,引导党员自觉强化“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做到“四个合格”。党的组织生活经常、认真、严肃,党的意识、党员意识才强。要坚持“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组织党员开展经常性批评和自我批评,充分发挥党支部自我净化、自我提高的主动性,充分调动每个党员的积极性,通过向内用力激发党组织的组织力。
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帜。基层党组织对内要有向心力,对外要有辐射力,二者不可偏废。要坚持党章对基层党组织提出的职责定位,围绕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创新党组织活动方式,完善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促进党组织活动更好地融入中心工作、融入党员需求、融入群众关切,寓政治领导于沟通服务之中。特别是要担负好直接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落实党的惠民政策,切实防止和纠正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让群众拥护党、信赖党、跟党走,把党的组织力具体生动地体现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等方面。
分享到: |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