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党史在线

邓小平的问题意识

2016年01月31日 09:01:46 来源:党的文献 温勇

  1982年9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是和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邓小平在文章和谈话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汇就是“问题”,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敢于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勤于思考问题

  邓小平退休后曾这样总结自己的革命生涯:“几十年了,一直在繁忙的工作中,就是后来事情管得不多了,脑子里也放不下问题,总在活动。”可见,思考问题是邓小平毕生坚持的习惯。

  邓小平思考问题贯穿着一条红线,这就是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后的几年,由于“左”的思想的影响,思想很不解放。邓小平复出后抓的第一件事就是倡导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冲破“禁区”,思考问题。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思想懒汉不少,讲现话、空话的多。”针对一些人划“禁区”,不敢独立思考的做法,邓小平严肃指出:“‘禁区’的害处是使人们思想僵化,不敢根据自己的条件考虑问题”,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邓小平思考问题始终坚持一个方向,这就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他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题目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他说:“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也同样要求向前看。处理任何问题,都要使全党全国人民的注意力集中于怎样恢复和提高党的威信、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怎样解决现在面临的国际和国内的新问题。”

  邓小平思考问题讲究科学的思想方法,这就是务实、辩证、创新、宏观。邓小平要求大家思考问题“一定要和实际相结合,要分析研究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并且认为领导干部的责任“就是要把中央的指示、上级的指示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能当‘收发室’,简单地照抄照转。”邓小平经常讲人们的思想要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拒绝变化就不能进步。“世界事务、实践在变化,问题的性质也都在不断变化。既然事物总是在变化,人们的思想总得要适应这个变化。”他指出:“考虑任何问题都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大局。许多小局必须服从大局”。

  勇于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深刻的洞察力和创造性的想象力。邓小平就具有这样的洞察力和想象力。

  邓小平注重从新的历史条件出发提出问题。他反复强调要“研究新情况”,就是要求全党分析历史条件发生了哪些变化。关于国际形势,邓小平指出,要随时关注并注意研究,“我们对外政策都是根据我们对国际问题总的看法和总的分析得出来的。”

  邓小平注重抓根本问题、普遍问题、要害问题、战略问题。他经常讲:“要从问题堆里找长远的、根本解决问题的东西”,“有些什么问题,要真正抓到要害上,抓到点子上”。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邓小平就指出,从全局来看,“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关键还是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政治问题,是思想问题,也是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现实问题”。关于党的组织路线问题,他指出:“组织路线最根本的是选择培养接班人。这是根本的问题、百年大计的问题、对党负责的最大的问题、组织路线第一位的问题。”

  邓小平不仅关注当前的问题,也关注即将出现和可能出现的新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经过治理整顿,经济发展速度有所下降。这引起了邓小平的高度关注,他告诫几位中央负责同志:“经济能不能避免滑坡,翻两番能不能实现,是个大问题。使我们真正睡不着觉的,恐怕长期是这个问题,至少十年。”1992年以后,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实现翻两番的目标已经胜利在望。此时,邓小平又开始思考发展起来以后可能出现的问题了。1993年,邓小平深刻地指出:“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他总是说:“我们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寻找新办法、制定新制度,使整个国家的各种体制越来越完善,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够顺利进行。”

  善于解决问题

  邓小平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归根结底是为了解决问题。用他的话说,“现在的关键问题,就是要扎扎实实地干”。他在谈到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时说,“我的抓法就是抓头头,抓方针”。

  邓小平解决问题注重抓落实。他要求:“抓,要有具体政策、具体措施,解决具体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你们要放手去抓,大胆去抓,要独立思考,不要东看看,西看看。把问题弄清楚,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完成低的目标,也得很好地抓紧工作,要全力以赴,抓得很细,很具体,很有效。”“方针定了,还有政策问题,政策确定后,还得有措施。如果没有措施,方针政策也是空的。”

  邓小平解决问题注重统筹兼顾。一是善于在诸多问题中抓关键问题。二是分清轻重缓急,一定时期着重解决一个问题。邓小平指出:“有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我们不得不采取既要有重点,又要照顾到各个方面的政策。”例如,1977年,邓小平在恢复领导职务后,首先解决党的思想路线问题,然后解决政治路线问题,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再着手解决组织路线问题。三是不断创造条件,逐步解决问题。邓小平推动我国对外开放的实践就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邓小平注重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邓小平经常强调:“有好多问题不能用老办法去解决。能否找个新办法?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比如,为了解决台湾问题和香港问题,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邓小平倡导和运用的新办法集中到一点就是实行改革开放。邓小平在南方谈话前后多次强调,“根本的一条是改革开放不能丢,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抓住时机上台阶”,“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

  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这里的“实事”,其实多是指“问题”。问题是什么?问题就是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深深植根于“中国问题”的土壤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就是在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分享到:
0
一周新闻排行榜
人事任免
公告公示
党史在线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浙江组织工作网

邓小平的问题意识

2016年01月31日 09:01:46 来源:党的文献 温勇

  1982年9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是和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邓小平在文章和谈话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汇就是“问题”,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敢于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勤于思考问题

  邓小平退休后曾这样总结自己的革命生涯:“几十年了,一直在繁忙的工作中,就是后来事情管得不多了,脑子里也放不下问题,总在活动。”可见,思考问题是邓小平毕生坚持的习惯。

  邓小平思考问题贯穿着一条红线,这就是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后的几年,由于“左”的思想的影响,思想很不解放。邓小平复出后抓的第一件事就是倡导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冲破“禁区”,思考问题。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思想懒汉不少,讲现话、空话的多。”针对一些人划“禁区”,不敢独立思考的做法,邓小平严肃指出:“‘禁区’的害处是使人们思想僵化,不敢根据自己的条件考虑问题”,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邓小平思考问题始终坚持一个方向,这就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他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题目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他说:“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也同样要求向前看。处理任何问题,都要使全党全国人民的注意力集中于怎样恢复和提高党的威信、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怎样解决现在面临的国际和国内的新问题。”

  邓小平思考问题讲究科学的思想方法,这就是务实、辩证、创新、宏观。邓小平要求大家思考问题“一定要和实际相结合,要分析研究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并且认为领导干部的责任“就是要把中央的指示、上级的指示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能当‘收发室’,简单地照抄照转。”邓小平经常讲人们的思想要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拒绝变化就不能进步。“世界事务、实践在变化,问题的性质也都在不断变化。既然事物总是在变化,人们的思想总得要适应这个变化。”他指出:“考虑任何问题都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大局。许多小局必须服从大局”。

  勇于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深刻的洞察力和创造性的想象力。邓小平就具有这样的洞察力和想象力。

  邓小平注重从新的历史条件出发提出问题。他反复强调要“研究新情况”,就是要求全党分析历史条件发生了哪些变化。关于国际形势,邓小平指出,要随时关注并注意研究,“我们对外政策都是根据我们对国际问题总的看法和总的分析得出来的。”

  邓小平注重抓根本问题、普遍问题、要害问题、战略问题。他经常讲:“要从问题堆里找长远的、根本解决问题的东西”,“有些什么问题,要真正抓到要害上,抓到点子上”。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邓小平就指出,从全局来看,“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关键还是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政治问题,是思想问题,也是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现实问题”。关于党的组织路线问题,他指出:“组织路线最根本的是选择培养接班人。这是根本的问题、百年大计的问题、对党负责的最大的问题、组织路线第一位的问题。”

  邓小平不仅关注当前的问题,也关注即将出现和可能出现的新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经过治理整顿,经济发展速度有所下降。这引起了邓小平的高度关注,他告诫几位中央负责同志:“经济能不能避免滑坡,翻两番能不能实现,是个大问题。使我们真正睡不着觉的,恐怕长期是这个问题,至少十年。”1992年以后,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实现翻两番的目标已经胜利在望。此时,邓小平又开始思考发展起来以后可能出现的问题了。1993年,邓小平深刻地指出:“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他总是说:“我们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寻找新办法、制定新制度,使整个国家的各种体制越来越完善,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够顺利进行。”

  善于解决问题

  邓小平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归根结底是为了解决问题。用他的话说,“现在的关键问题,就是要扎扎实实地干”。他在谈到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时说,“我的抓法就是抓头头,抓方针”。

  邓小平解决问题注重抓落实。他要求:“抓,要有具体政策、具体措施,解决具体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你们要放手去抓,大胆去抓,要独立思考,不要东看看,西看看。把问题弄清楚,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完成低的目标,也得很好地抓紧工作,要全力以赴,抓得很细,很具体,很有效。”“方针定了,还有政策问题,政策确定后,还得有措施。如果没有措施,方针政策也是空的。”

  邓小平解决问题注重统筹兼顾。一是善于在诸多问题中抓关键问题。二是分清轻重缓急,一定时期着重解决一个问题。邓小平指出:“有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我们不得不采取既要有重点,又要照顾到各个方面的政策。”例如,1977年,邓小平在恢复领导职务后,首先解决党的思想路线问题,然后解决政治路线问题,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再着手解决组织路线问题。三是不断创造条件,逐步解决问题。邓小平推动我国对外开放的实践就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邓小平注重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邓小平经常强调:“有好多问题不能用老办法去解决。能否找个新办法?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比如,为了解决台湾问题和香港问题,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邓小平倡导和运用的新办法集中到一点就是实行改革开放。邓小平在南方谈话前后多次强调,“根本的一条是改革开放不能丢,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抓住时机上台阶”,“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

  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这里的“实事”,其实多是指“问题”。问题是什么?问题就是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深深植根于“中国问题”的土壤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就是在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