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地市动态>台州

南溪村的"好当家"——记临海市杜桥镇南溪村党支部书记蒋加云

2014年12月15日 09:08:28 来源:浙江组织工作网

  #!diantou!#从一个“养在深闺人不识”的小山村,到如今“回眸一笑百媚生”的美丽乡村样本——杜桥镇南溪村这个被誉为“建在废岩仓上的新农村”,短短6年时间,实现了破茧成蝶的美丽蜕变,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宜居村,去年,全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2862元,还入围了浙江“最美乡村”评选,先后受到了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纪委副书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胡和平等领导的高度肯定。

  这些成绩的取得,不得不说到一个人,正是他虽身患癌症但却一心为民,23年如一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带领村民过上了好日子,他就是村党支部书记蒋加云。在村民的心中,他是南溪的“好当家”。

  临危受命——

  他挑起了村书记重担

  南溪村情况复杂,矛盾多。1992年,该村出现了一起死人事件,因处理起来比较棘手,当时的村长、书记无力化解纠纷,就主动请辞,撂挑子不干了。一时间,村内群龙无首,各项工作很难推进。

  当时的龙南乡党委要求南溪村召开支委会,重新选一名支部书记。曾经当过兵、转业历经包产到户、干过各种小买卖、又当过两届支委的蒋加云进入了组织的视线。

  可面对复杂的村内情况,蒋加云犹豫了。“当时,我思想上有顾虑,想极力推掉不干。会议一直开到了晚上10点多钟,最后,我还是承担了下来。”蒋加云回忆说,“回到家,老婆为此跟我吵了一下架,‘接了这个烂摊子该怎么办’?”

  其实,在妻子的心中,更担心的是蒋加云的身体。早在1990年,34岁的蒋加云就被查出患了肠癌。当时的他还在化疗、吃药。

  由于村长的岗位没人愿意接替,蒋加云就书记、村长一肩挑。一上任,蒋加云就面临着三大难题:收回上届班子借给二三十户村民村集体的10万元钱;村里宗族派别东房、三房、四房等“房头”问题突出;村民的宅基地长期没有落实。

  蒋加云立即召开班子会议,向借款村民发放书面通知,限定归还期限。对于不肯归还的,蒋加云就挨家挨户上门走访做思想工作。不出一个月,10万元借款悉数收回。

  对于“房头”问题,蒋加云坚持一碗水端平,在选干部、入党等过程中,充分考虑各方的平衡,不偏不倚,在调动各方积极性的同时,有效减少了各方的矛盾。

  在宅基地安排问题上,蒋加云在1985年村规划的基础上,灵活进行调整,插空安排地基,缓解了村民建房难。

  三大难题迎刃而解。蒋加云说:“村心、民心重新树回来后,工作开展就一下子顺畅起来了。”

  “愚公移山”——

  在废岩仓上建起新农村

  “100亩,在一片废岩上开辟出来,我们自己也难以想像。”11月19日上午,看着错落有致、整洁有序的南溪新村,村支书蒋加云感慨万千。

  他说,以前因交通闭塞,村民不富裕,住房地基落差大,部分房屋依山而筑,村民住房比较紧张。村民要求改善住房条件的愿望非常迫切。

  2001年,75省道的改建给南溪村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村民们要求将和尚坑山整体铲平,既解决村民建房用地难问题,又能贯通村庄与75省道的衔接。经相关部门数次深入现场调查、论证,并列入宅基地“三统一”试点,结合对遗弃的废岩山和低坡缓丘等地的整治,进行旧村改造。

  移山之前,蒋加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自留地、包产地全部收归村集体,在第二轮土地承包的基础上再次进行土地调整,对山上的200多穴坟墓进行迁移。这段时间,蒋加云每天早上5点钟就起床带领村“两委”干部,对村民自留地上的果树进行统一公开估价,让全体村民心服口服。

  同时,参照75省道坟墓迁移标准进行补偿,并另行免费安排地皮进行安置。

  2002年,在蒋加云的带领下,南溪人开始了整整6年的“愚公移山”。

  在爆破移山过程中,全村有50%的人口经历了转移,蒋加云带领村“两委”干部进行逐户清理,常常顾不上吃饭,把行动不便的老人转移出危险区域。2007年,50岁的蒋加云肠癌复发。当时,正值移山的最后关节,他根本无暇自顾,在匆匆作了检查后,带着医生开的药,他又投入到了工作中。

  “这6年,我们也数不清用掉了多少炸药,更无法统计村民付出的劳力和辛苦。”蒋加云给记者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南溪人“愚公移山”的细节。他说,最难能可贵的,在搬山运动中,没出过一次安全事故。

  2008年12月,南溪康居工程正式拉开帷幕。在蒋加云的带领下,村“两委”干部严抓房屋建设质量,实行统一规划设计、立面装饰、原材料采购,并聘请专职监理人员,对房屋建设质量、建设安全进行全程监督管理,提升村民住房档次。

  岙里自然村离南溪村约1公里,共80户306人,整个自然村不通路,不通自来水,被称为“山区中的山区”,村中仅有的基础设施就是电灯。

  通过康居工程建设,岙里自然村已经实现全村搬迁。“我们是做梦也不敢想能从这穷山坳里迁出去。”村民蒋路哥感慨地说:“多亏了蒋书记,我们住进了这么好的新楼房。”

  截至目前,南溪村共为325户村民落实建房485间,拆除旧房446.5间23089平方米。

  蒋加云告诉记者:“和城里一样,自来水、排洪、排污‘三管’,广播、电力、电信‘三线’,我们这里全部入地了。”

  一腔热血——

  只为村民过上好日子

  如何让村民过上好日子,是蒋加云考虑得最多的一件事。

  1994年,他多次与当时的溪口乡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沟通,寻找适宜本村发展的产业道路。凭借南溪村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最终选定了以猕猴桃种植为主要产业,通过“户户联合”,把猕猴桃产业做大做强。

  以农户自发种植为主,形成规模经营;推广新品种,发展合作社,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南溪村,猕猴桃不仅成为农户增收的路径,更变成了一张闪亮的名片。

  今年,蒋加云的肠癌病情又加重了,在医院做了40厘米的肠切除。可对于病情,蒋加云很坦然,“村里的工作很多,这点病没什么大不了的。”

  “去年,我们在2008年康居工程规划和2012年美丽乡村规划的基础上,对村庄规划进行了编制。”说起村庄的未来,蒋加云眉飞色舞,满脸兴奋。

  “猕猴桃观光园、猕猴桃生产加工基地、原75省道穿村绿道、村溪流以南休闲度假区、溪口水库自然观光区等,都将成为新南溪美丽蓝图里的耀眼亮点。”

  在蒋加云的侃侃而谈中,我们可以清晰看见,这个青山绿水的怀抱中的美丽乡村新一轮发展的卷轴正向我们徐徐铺展……




分享到:
0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浙ICP备10053157号-5

浙江组织工作网

南溪村的"好当家"——记临海市杜桥镇南溪村党支部书记蒋加云

2014年12月15日 09:08:28 来源:浙江组织工作网

  #!diantou!#从一个“养在深闺人不识”的小山村,到如今“回眸一笑百媚生”的美丽乡村样本——杜桥镇南溪村这个被誉为“建在废岩仓上的新农村”,短短6年时间,实现了破茧成蝶的美丽蜕变,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宜居村,去年,全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2862元,还入围了浙江“最美乡村”评选,先后受到了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纪委副书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胡和平等领导的高度肯定。

  这些成绩的取得,不得不说到一个人,正是他虽身患癌症但却一心为民,23年如一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带领村民过上了好日子,他就是村党支部书记蒋加云。在村民的心中,他是南溪的“好当家”。

  临危受命——

  他挑起了村书记重担

  南溪村情况复杂,矛盾多。1992年,该村出现了一起死人事件,因处理起来比较棘手,当时的村长、书记无力化解纠纷,就主动请辞,撂挑子不干了。一时间,村内群龙无首,各项工作很难推进。

  当时的龙南乡党委要求南溪村召开支委会,重新选一名支部书记。曾经当过兵、转业历经包产到户、干过各种小买卖、又当过两届支委的蒋加云进入了组织的视线。

  可面对复杂的村内情况,蒋加云犹豫了。“当时,我思想上有顾虑,想极力推掉不干。会议一直开到了晚上10点多钟,最后,我还是承担了下来。”蒋加云回忆说,“回到家,老婆为此跟我吵了一下架,‘接了这个烂摊子该怎么办’?”

  其实,在妻子的心中,更担心的是蒋加云的身体。早在1990年,34岁的蒋加云就被查出患了肠癌。当时的他还在化疗、吃药。

  由于村长的岗位没人愿意接替,蒋加云就书记、村长一肩挑。一上任,蒋加云就面临着三大难题:收回上届班子借给二三十户村民村集体的10万元钱;村里宗族派别东房、三房、四房等“房头”问题突出;村民的宅基地长期没有落实。

  蒋加云立即召开班子会议,向借款村民发放书面通知,限定归还期限。对于不肯归还的,蒋加云就挨家挨户上门走访做思想工作。不出一个月,10万元借款悉数收回。

  对于“房头”问题,蒋加云坚持一碗水端平,在选干部、入党等过程中,充分考虑各方的平衡,不偏不倚,在调动各方积极性的同时,有效减少了各方的矛盾。

  在宅基地安排问题上,蒋加云在1985年村规划的基础上,灵活进行调整,插空安排地基,缓解了村民建房难。

  三大难题迎刃而解。蒋加云说:“村心、民心重新树回来后,工作开展就一下子顺畅起来了。”

  “愚公移山”——

  在废岩仓上建起新农村

  “100亩,在一片废岩上开辟出来,我们自己也难以想像。”11月19日上午,看着错落有致、整洁有序的南溪新村,村支书蒋加云感慨万千。

  他说,以前因交通闭塞,村民不富裕,住房地基落差大,部分房屋依山而筑,村民住房比较紧张。村民要求改善住房条件的愿望非常迫切。

  2001年,75省道的改建给南溪村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村民们要求将和尚坑山整体铲平,既解决村民建房用地难问题,又能贯通村庄与75省道的衔接。经相关部门数次深入现场调查、论证,并列入宅基地“三统一”试点,结合对遗弃的废岩山和低坡缓丘等地的整治,进行旧村改造。

  移山之前,蒋加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自留地、包产地全部收归村集体,在第二轮土地承包的基础上再次进行土地调整,对山上的200多穴坟墓进行迁移。这段时间,蒋加云每天早上5点钟就起床带领村“两委”干部,对村民自留地上的果树进行统一公开估价,让全体村民心服口服。

  同时,参照75省道坟墓迁移标准进行补偿,并另行免费安排地皮进行安置。

  2002年,在蒋加云的带领下,南溪人开始了整整6年的“愚公移山”。

  在爆破移山过程中,全村有50%的人口经历了转移,蒋加云带领村“两委”干部进行逐户清理,常常顾不上吃饭,把行动不便的老人转移出危险区域。2007年,50岁的蒋加云肠癌复发。当时,正值移山的最后关节,他根本无暇自顾,在匆匆作了检查后,带着医生开的药,他又投入到了工作中。

  “这6年,我们也数不清用掉了多少炸药,更无法统计村民付出的劳力和辛苦。”蒋加云给记者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南溪人“愚公移山”的细节。他说,最难能可贵的,在搬山运动中,没出过一次安全事故。

  2008年12月,南溪康居工程正式拉开帷幕。在蒋加云的带领下,村“两委”干部严抓房屋建设质量,实行统一规划设计、立面装饰、原材料采购,并聘请专职监理人员,对房屋建设质量、建设安全进行全程监督管理,提升村民住房档次。

  岙里自然村离南溪村约1公里,共80户306人,整个自然村不通路,不通自来水,被称为“山区中的山区”,村中仅有的基础设施就是电灯。

  通过康居工程建设,岙里自然村已经实现全村搬迁。“我们是做梦也不敢想能从这穷山坳里迁出去。”村民蒋路哥感慨地说:“多亏了蒋书记,我们住进了这么好的新楼房。”

  截至目前,南溪村共为325户村民落实建房485间,拆除旧房446.5间23089平方米。

  蒋加云告诉记者:“和城里一样,自来水、排洪、排污‘三管’,广播、电力、电信‘三线’,我们这里全部入地了。”

  一腔热血——

  只为村民过上好日子

  如何让村民过上好日子,是蒋加云考虑得最多的一件事。

  1994年,他多次与当时的溪口乡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沟通,寻找适宜本村发展的产业道路。凭借南溪村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最终选定了以猕猴桃种植为主要产业,通过“户户联合”,把猕猴桃产业做大做强。

  以农户自发种植为主,形成规模经营;推广新品种,发展合作社,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南溪村,猕猴桃不仅成为农户增收的路径,更变成了一张闪亮的名片。

  今年,蒋加云的肠癌病情又加重了,在医院做了40厘米的肠切除。可对于病情,蒋加云很坦然,“村里的工作很多,这点病没什么大不了的。”

  “去年,我们在2008年康居工程规划和2012年美丽乡村规划的基础上,对村庄规划进行了编制。”说起村庄的未来,蒋加云眉飞色舞,满脸兴奋。

  “猕猴桃观光园、猕猴桃生产加工基地、原75省道穿村绿道、村溪流以南休闲度假区、溪口水库自然观光区等,都将成为新南溪美丽蓝图里的耀眼亮点。”

  在蒋加云的侃侃而谈中,我们可以清晰看见,这个青山绿水的怀抱中的美丽乡村新一轮发展的卷轴正向我们徐徐铺展……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