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地市动态>绍兴

上虞区下管镇以民间人才工作催生农村文化内生力

2014年01月20日 11:18:49 来源:浙江组织工作网 虞组

  #!diantou!#1月16日晚,上虞区下管镇民间人才秀暨2014管溪之声迎新文艺晚会的精彩缤纷震撼了前来观看的外镇群众,但对于当地百姓,这样设在“家门口”的“文化盛宴”他们已经习以为常。

  一台一个半小时的晚会,涵盖舞蹈、表演唱、曲艺、小品、原创音乐等众多艺术形式,以弘扬民间文化为主题,也真正做到了所有节目由农民群众自主创作、编排、表演,甚至包括服装,其中蕴含的农村文化活力引人深思。

  “管溪之声可以说是我们下管本土的一个文化品牌,已真正成为了农民自己的一大文化活动平台。”下管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本台晚会中,下管镇10个行政村每村都有一个节目。而对于如今群众文化基础扎实的下管镇各行政村,拉出一支队伍准备一个节目是件很容易的事。

  正如该负责人介绍的那样,像种庄稼一样,普遍性、经常性地开展自娱自乐的文化体育活动,把文化的“种子”“种”入乡村大地,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种文化”理念正在下管镇各村落扎根成长,遍地开花,催生出农村文化无限内生力,从管溪之声晚会可见一斑。

  选种养护:建设培育点,搭起“大戏台”

  引导农民“种文化”,选择合适的“种子”十分关键。坚持从农村实际、农民需求出发,以让绝大多数人都能学、都能练为目标,吸引最广泛的人参与,使活动真正能够普及开来,这是下管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真切体会。

  “要建立小的培育点,也要策划大的舞台,给群众更多平台去学习,去展示,把兴趣‘种’到他们心里。”镇文化站站长孙霞芬介绍,一个村的群众文体活动,几个人,几十个人,大家一凑,吹拉弹唱、打球练操、舞文弄墨,不拘一格,在简易的场地就能搞。镇级、区级的活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没有搞劳民伤财的花架子,纯粹是一个展示平台和自娱自乐的场所。

  为推广排舞运动,镇里曾举行地段排舞比赛,选择了镇上人口密度和场地较大的9个区域,进行表演性质的排舞比赛,吸引了一大批群众加入到这项运动中来。这次的活动给了他们很大的启发,毽子、高跷、腰鼓等活动纷纷普及开来。而每年一次的集文化旅游于一体的下管镇樱桃节,已成为群众文化一个重要展示窗口。至少一年一次的管溪之声晚会,更是满足了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自我发展的精神文化追求。

  以活动和演出为平台,“种子”被注入了生命力,迅速生根发芽。

  茁壮根枝:文艺骨干入村指导,村主职干部带队演出

  “我们镇群众文化活动搞得这么风生水起,文艺骨干真的功不可没。像这台晚会,他们花的心血可以说是最多。”孙霞芬告诉记者,她虽然“官职”不高,手下“大将”却不少。高跷队、鼓乐队、演唱队……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下管镇现有11支形成规模的文艺团队,团队长都是独当一面的文化能人,再加上一大批星级民间艺人和10个上虞文化示范户、文化志愿者队伍,这些文艺骨干就像一个一个螺丝钉,拧紧了下管群众文化这台机器的马达。

  晚会节目《新龙船调》的主演徐永娣,辅导了东里村的歌伴舞节目《走进新时代》;小品《看病》的主演徐满娣,是新民村和联桥新村舞蹈节目《东方红》的责任指导……以这样的方式,各村的文艺活动都被文艺骨干们“承包”,在合作又竞争的氛围中,农村的文艺活动搞起来的同时,文艺队伍也带出来了。在晚会中带队表演了舞蹈《绣金匾》的徐银燕,就是镇上的腰鼓队队长。据她介绍,腰鼓队已经发展到160人,而且80%以上的村都已经建起了腰鼓队,经常开展活动,受到群众的极大欢迎。

  除了文艺骨干的培养,下管镇充分重视发挥村级班子在推进群众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带队跳舞的是我们村村委主任,为了带动大家的积极性,我也只能上台啦。”下燕村党支部书记徐建军笑着告诉记者,村里现在有高跷队、剪纸队、舞蹈队,活动非常多。“村里今年考虑买只音响,给大家唱歌跳舞用。”

  绚烂花开:从旁观者到参与者,文化活动深入人心

  “男人都来我们广场舞队跳舞了,你说我们的活动搞得好不好?”孙霞芬说起自己的工作,颇有成就感,“我们农村,其实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比城市里更大,所以对于文化活动,农民的积极性更高。”

  孙霞芬介绍,在广大农村,“病了拜佛、穷了生孩、富了赌博”等陋习曾经很普遍,由于农民无法参与到文化活动的创造中,成为乡土文化的主体,赌博、色情、迷信等内容低俗的文化活动,就轻而易举地侵入了乡村。“把大家都带动起来,就是在推行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对于乡风、民风的改善作用很明显。”

  新庄村的徐华丽是第一次上台表演节目,穿着嫩黄演出服、画着妆的她看起来很年轻,一见记者采访就问:“我们刚才《回娘家》的表演好不好?”徐华丽告诉记者,她今年50岁了,对于来参加活动,家里人都很支持,“不跳不知道,来跳过舞觉得还蛮好的,镇里樱桃节活动时我要是有空一定也要来参加。”

  参加文艺演出让徐华丽很快乐,这种快乐洋溢在所有参加表演的群众脸上。孙霞芬告诉记者,傍晚6点半的演出,不少人下午2点就在化完妆等着,而这样一台节目,从节目的编排到演出,甚至到一些服装的配置,都是由当地老百姓自己琢磨,义务出演,没有外请一个演员,这不难看出群众文化的深入人心。

  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农村社会具有广阔的优秀文化生存的土壤,文化的“种子”本来就深埋在农村的土壤之中,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播撒阳光和雨露,扶持和催生农村文化的种子,把它培育成真正乡土的,牢牢扎根基层的,和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农村文化,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分享到:
0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浙ICP备10053157号-5

浙江组织工作网

上虞区下管镇以民间人才工作催生农村文化内生力

2014年01月20日 11:18:49 来源:浙江组织工作网 虞组

  #!diantou!#1月16日晚,上虞区下管镇民间人才秀暨2014管溪之声迎新文艺晚会的精彩缤纷震撼了前来观看的外镇群众,但对于当地百姓,这样设在“家门口”的“文化盛宴”他们已经习以为常。

  一台一个半小时的晚会,涵盖舞蹈、表演唱、曲艺、小品、原创音乐等众多艺术形式,以弘扬民间文化为主题,也真正做到了所有节目由农民群众自主创作、编排、表演,甚至包括服装,其中蕴含的农村文化活力引人深思。

  “管溪之声可以说是我们下管本土的一个文化品牌,已真正成为了农民自己的一大文化活动平台。”下管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本台晚会中,下管镇10个行政村每村都有一个节目。而对于如今群众文化基础扎实的下管镇各行政村,拉出一支队伍准备一个节目是件很容易的事。

  正如该负责人介绍的那样,像种庄稼一样,普遍性、经常性地开展自娱自乐的文化体育活动,把文化的“种子”“种”入乡村大地,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种文化”理念正在下管镇各村落扎根成长,遍地开花,催生出农村文化无限内生力,从管溪之声晚会可见一斑。

  选种养护:建设培育点,搭起“大戏台”

  引导农民“种文化”,选择合适的“种子”十分关键。坚持从农村实际、农民需求出发,以让绝大多数人都能学、都能练为目标,吸引最广泛的人参与,使活动真正能够普及开来,这是下管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真切体会。

  “要建立小的培育点,也要策划大的舞台,给群众更多平台去学习,去展示,把兴趣‘种’到他们心里。”镇文化站站长孙霞芬介绍,一个村的群众文体活动,几个人,几十个人,大家一凑,吹拉弹唱、打球练操、舞文弄墨,不拘一格,在简易的场地就能搞。镇级、区级的活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没有搞劳民伤财的花架子,纯粹是一个展示平台和自娱自乐的场所。

  为推广排舞运动,镇里曾举行地段排舞比赛,选择了镇上人口密度和场地较大的9个区域,进行表演性质的排舞比赛,吸引了一大批群众加入到这项运动中来。这次的活动给了他们很大的启发,毽子、高跷、腰鼓等活动纷纷普及开来。而每年一次的集文化旅游于一体的下管镇樱桃节,已成为群众文化一个重要展示窗口。至少一年一次的管溪之声晚会,更是满足了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自我发展的精神文化追求。

  以活动和演出为平台,“种子”被注入了生命力,迅速生根发芽。

  茁壮根枝:文艺骨干入村指导,村主职干部带队演出

  “我们镇群众文化活动搞得这么风生水起,文艺骨干真的功不可没。像这台晚会,他们花的心血可以说是最多。”孙霞芬告诉记者,她虽然“官职”不高,手下“大将”却不少。高跷队、鼓乐队、演唱队……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下管镇现有11支形成规模的文艺团队,团队长都是独当一面的文化能人,再加上一大批星级民间艺人和10个上虞文化示范户、文化志愿者队伍,这些文艺骨干就像一个一个螺丝钉,拧紧了下管群众文化这台机器的马达。

  晚会节目《新龙船调》的主演徐永娣,辅导了东里村的歌伴舞节目《走进新时代》;小品《看病》的主演徐满娣,是新民村和联桥新村舞蹈节目《东方红》的责任指导……以这样的方式,各村的文艺活动都被文艺骨干们“承包”,在合作又竞争的氛围中,农村的文艺活动搞起来的同时,文艺队伍也带出来了。在晚会中带队表演了舞蹈《绣金匾》的徐银燕,就是镇上的腰鼓队队长。据她介绍,腰鼓队已经发展到160人,而且80%以上的村都已经建起了腰鼓队,经常开展活动,受到群众的极大欢迎。

  除了文艺骨干的培养,下管镇充分重视发挥村级班子在推进群众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带队跳舞的是我们村村委主任,为了带动大家的积极性,我也只能上台啦。”下燕村党支部书记徐建军笑着告诉记者,村里现在有高跷队、剪纸队、舞蹈队,活动非常多。“村里今年考虑买只音响,给大家唱歌跳舞用。”

  绚烂花开:从旁观者到参与者,文化活动深入人心

  “男人都来我们广场舞队跳舞了,你说我们的活动搞得好不好?”孙霞芬说起自己的工作,颇有成就感,“我们农村,其实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比城市里更大,所以对于文化活动,农民的积极性更高。”

  孙霞芬介绍,在广大农村,“病了拜佛、穷了生孩、富了赌博”等陋习曾经很普遍,由于农民无法参与到文化活动的创造中,成为乡土文化的主体,赌博、色情、迷信等内容低俗的文化活动,就轻而易举地侵入了乡村。“把大家都带动起来,就是在推行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对于乡风、民风的改善作用很明显。”

  新庄村的徐华丽是第一次上台表演节目,穿着嫩黄演出服、画着妆的她看起来很年轻,一见记者采访就问:“我们刚才《回娘家》的表演好不好?”徐华丽告诉记者,她今年50岁了,对于来参加活动,家里人都很支持,“不跳不知道,来跳过舞觉得还蛮好的,镇里樱桃节活动时我要是有空一定也要来参加。”

  参加文艺演出让徐华丽很快乐,这种快乐洋溢在所有参加表演的群众脸上。孙霞芬告诉记者,傍晚6点半的演出,不少人下午2点就在化完妆等着,而这样一台节目,从节目的编排到演出,甚至到一些服装的配置,都是由当地老百姓自己琢磨,义务出演,没有外请一个演员,这不难看出群众文化的深入人心。

  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农村社会具有广阔的优秀文化生存的土壤,文化的“种子”本来就深埋在农村的土壤之中,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播撒阳光和雨露,扶持和催生农村文化的种子,把它培育成真正乡土的,牢牢扎根基层的,和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农村文化,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