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真谈新闻工作:不要写棉花式的空洞文章 |
|||||
|
|||||
![]() 1949年,彭真在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上。 彭真对新闻工作一贯高度重视,倾注了大量心血。其生动且具有真知灼见的新闻阐述,对于今天切实改进文风,做好新闻工作乃至领导工作,仍具有指导意义。 新闻要写实、文字要精炼,这是彭真对新闻报道的文风要求。他在同《北京日报》记者谈话时曾指出,不少新闻报道,描写很多很长,其实里面空洞得很,像一堆棉花似的,乍一看,一大堆,好像份量很重,两手一挤,多数是空气,虚的。一斤铁块,体积比一斤棉花小多了,它是实的,挤不出什么空气和水分来。新闻记者“要写铁块式的短新闻,反对啰里啰嗦、空空洞洞的棉花式的长新闻。要学习毛主席写的文章和新闻,内容丰富、文字精炼,很有份量”。1952年10月,在《北京日报》创刊之初,彭真曾就记者队伍经验少、写文章太长召开专题会议。会上,他向报社提出,“要登短文章,不要又臭又长的文章,文变短了,不好编排,可以搞单元。每一个单元有群众意见、有批评、有表扬、有过程、有中心,也就生动活泼了”。他要求每一项报道都要有特点,“不要老是共同纲领式的文章和标题,老是‘万里长征第一步’的八股调。要创造,永世不创造就永世没有生命”。 “铁块”文章胜过“棉花团”式的长篇大论,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关键是如何才能写出“铁块”文章?彭真认为,前提是要做好调查研究。 在同《北京日报》记者谈话时,他曾用形象的比喻说明如何做调查研究。他说,老鹰不是瞎撞乱碰就能把地上的小鸡抓住的,而是先在空中盘旋飞翔,看准了,就“唰”地飞下来,抓起小鸡。老鹰盘旋飞翔,是在做调查研究,看准目标,一下抓住。它不抓老母鸡,它知道老母鸡抓不住也背不动。新闻记者“要学老鹰抓小鸡,先做好周密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发现典型事情和问题,就要深入下去,抓住不放,直到采写成功。要抓具体问题,不要抓那些大而无当的问题”。 在彭真看来,群众都认为他是“大官”,到一些地方去调查研究,地方同志总安排看一些好的单位、好的典型,一些不好的东西,都不愿意让看到。要找群众谈谈,也总是安排一些讲好话的人,往往听不到人民群众的真心话。他不禁感叹:“我们下去了解全面的真实情况,也难啊!”相比之下,新闻记者能够到处跑,可以自己看、自己听、自己问,接触全国各地各条战线的真实情况,听到老百姓的心里话。比如,记者可以逛王府井百货大楼,可以到西单、大栅栏的百货店,接触售货员并直接交谈,直接打听商品价格,直接了解市场行情;而作为领导就不行了,一去商店,人家就认出来,买的卖的,一下子围个水泄不通,那不影响人家营业啊? 因此,彭真喜欢跟记者聊天,借助记者的“眼和腿”,了解人民群众的真实情况,了解他们的所想、所盼、所需。 彭真很注意给记者们营造宽松的聊天环境,使他们敢于当面讲真话、讲实话。他曾经叮嘱新华社记者李尚志:“到我这里来,什么话都可以说,什么情况都可以讲,好的,坏的,骂娘的话,都可以说,最好别剪裁,不要怕我不爱听,要原原本本”,“听到问题,了解到不足,这比光听好话强得多!”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