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市“三走进三服务”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水平 |
|||||
|
|||||
#!diantou!#东阳市注重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通过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寓管理于服务中,着力推进矛盾纠纷“大调处”、流动人口“大管理”、组织基础“大保障”三个方面的建设,最大限度的增加了和谐因素,激发了社会活力,提升了党组织战斗力。 模式一:支部走进民工区,服务“新东阳人”。东阳市外来务工人员众多,且多集中在白云、横店两地,针对外来人口管理难的问题,在其密集租住地建立外来人党支部,共同参与社会服务管理,引导外来民工树立“主人翁”意识,共同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实例】白云街道杨家小区租住有农民工7000余人,居民与农民工比重1:55,治安隐患大,居民反响强烈。针对这一情况,成立了杨家小区农民工党支部。支部在街道党工委的支持下,积极开展农民工文娱活动,建立了农民工文化活动点,促进农民工和居民的互动。创办《新杨家人》刊物,每月一期,向农民工免费发放,宣传主人翁意识。以农民工党员为骨干,集合90余名农民工志愿者组成服务队,全面参与小区管理,一年以来,共调处各类纠纷260起,追讨工资130余万元,介绍工作1400人次等,良好的服务,和谐的环境,吸引了更多的农民工前来租住,小区居民仅房租收入就达人均4万/年。白云街道党工委书记张雷说:杨家小区瞄准农民工党员这一主体,发挥党组织的社会服务职能,带动农民工共同参与小区管理、维护小区稳定、推动小区发展,实现了小区居民与农民工的“共赢”。 模式二:支部走进互联网,服务流动党员。东阳是著名的建筑之乡,每年有20多万建筑大军走南闯北,外出流动党员数量众多。针对流动党员管理难度大的问题,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通过网络将流动党员组织起来,为广大流动党员提供理论学习、技能培训、文化娱乐、沟通交流等多方面的服务,让流动党员在网络上找到“家”的感觉。 【实例】东阳市依托远程教育平台,建立了流动党员网上支部,在市远程教育辅助网站开辟“流动党员e家”,通过短信、QQ等方式发动广大外出流动党员经常性地登录网站参加理论学习。市远程办建立了网上学习制度,确定每月15日为流动党员集中学习日,通过视频互动系统直接把会议开到各流动支部,并根据不同行业流动党员的不同需求,整合广厦建筑学院、横店影视职业学院、市建管局、经贸局等单位力量,先后各类专题培训、讲座80余次。截止目前,参加网络支部学习的外出流动党员已达6000余人次,网络支部还在“流动党员e家”学习平台上发布倡议书,号召广大外出流动党员围绕“立足岗位比奉献、创先争优促发展”主题开展争创竞赛活动,有效激发了流动党员创业创新热情。 模式三:支部走进影视城,服务“横漂”党员。横店影视城是亚洲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目前有389家影视文化知名企业入驻。针对影视城中剧组多,流动性不一,停留时间差别大的特点,组建影视人党支部,服务“横漂”党员,凝聚党员力量,服务影视产业发展,激发“横漂”流入党员在我市扎根创业的热情。 【实例】东阳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驻有影视文化企业305家,日均流动人口4500人,内有众多隐性党员游离于组织之外,缺乏归属感。针对“横漂”党员的特点,横店镇党委成立了全国首个影视人流动党员党组织——浙江横店影视产业服务中心影视人党支部,通过党员普查,将园区内的流动党员分为常驻流入党员、暂驻流入党员、本地党员三个类别进行分类管理,确保每个党员都能过上丰富的组织生活。影视人支部积极探索“把影视人才培养为党员,把党员培养为影视人才”的双培养模式,将支部发展与党员个人发展、发展产业园区发展相挂钩,在市委组织部人才办的支持下,积极为在横店创业的党员提供服务,定期组织党员到入区企业调研服务,在服务企业发展的同时,也为党员的创业提供了平台,促成双方签订合同。通过良性互动,进而带领更多隐性党员亮出身份,在园区内扎根创业。如今,支部中的“横漂”党员已经有50余人在横店扎根创业,3人已经开办了自己的影视文化公司。(东阳新闻网)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