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16个镇街设立镇级工匠学院,建立涵盖数控机床、泵与电机、新材料等10个领域220名专家的专业师资库。
进一步推动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向镇街延伸,评选出产品研发、机械维修、质量检验等岗位“曙光匠才”166人。
“近年来工量刃具交易中心的外国客户越来越多,这些都是我在商务英语培训课上做的笔记,年底要出国拓展客户,刚好能派上用场!”50多岁的柯菊平,笔记摘抄了满满一本子。伴随台州首家镇级工匠学院在浙江温岭温峤镇成立,普通工人有了更多学习精进的机会,群众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学历提升、工具加工、语言学习等各类培训课程的开展,让劳动者想学尽学、能学尽学。
近年来,浙江省温岭市依托镇村党群服务中心、乡镇党校、老年大学等阵地资源,在全市16个镇街设立镇级工匠学院,聚焦产业技术工人技能培训、学历提升、有效激励等,纵深推进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建设,全面促进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
依据区域产业发展特点和实际需求,建立涵盖数控机床、泵与电机、新材料等10个领域220名专家的专业师资库,开设生产模具加工、设计案例分析、流水线方案优化等统一培训课程,精准供给CAD机械制图、涂层技术、产品研发等“菜单+订单”式个性定制课程,培训企业职工达到18.1万人次。
在公司里学历不够用了怎么办?该市聚焦工人队伍学历提升需要,联合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温岭学院推出在职大专、专升本学历提升课程,以“政府补贴+个人自付”形式助力一批产业技术工人实现学历层次跨越性提升,累计发放专项补贴资金554.5万元,扶持853名技术工人将学历提升到大专及本科。
“每年,我们都会至少举办一场大赛,在赛事中挖掘优秀人才。”温岭市委人才工作服务中心副主任许伟表示。该市坚持以赛促学、以赛提能,对在比赛中脱颖而出的人才予以股权激励,累计举办全市工量刃具技能大赛等职业技术比赛35次,推动实施股权激励覆盖技术工人的上市公司家数占比达到63.6%。优化人才激励举措,进一步推动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向镇街延伸,评选出产品研发、机械维修、质量检验等岗位“曙光匠才”166人,累计发放就业、住房、交通等各类补贴265万元。
分享到: |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