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工作

宁海乡建人才“生产线”上线!四川彝族村民跨越2400公里来“取经”

文章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作者:共享联盟宁海站 徐铭怿 通讯员 娄静敏 记者 陈醉 发布时间:2022-08-15 10:00:48
分享到:

“看,音乐喷泉、奶茶杯,怪好看的!村里人在家就能赚钱!”“我们村边上的螺髻山那么好的风景,游客也很多,但是为什么就不来我们村子呢?我们要趁机找这里的专家问问……”8月12日上午,四川普格县螺髻山镇7个村22位村民,跨越2400公里抵达宁波宁海下枫槎村,一下车,他们便交头接耳地议论开了!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是宁波宁海东西部协作结对帮扶县,该县的螺髻山镇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螺髻山风景区,村民以农业为主,曾是当地的贫困乡镇,脱贫后,村庄如何实现更大的跨跃式发展,成了摆在面前的新课题。“早就听说下枫槎村依托望府楼山的优美环境,开展艺术振兴乡村,挖掘村庄和村民资源,一步步地变成了‘网红村’,现在村里还有了产业项目,我们也想取取经,偷偷师!”德育村党支部书记吉木瓦各惹的一番话,道出了此行的目的。

今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小裤脚教授”丛志强团队和宁海“乡建艺术家”第二次来到了四川普格县德育村调研,探索两地同走“艺术振兴乡村路”,实现共同发展,而携手发展的第一步便是为普格县培育乡建人才和输入发展模式。为此,宁海创新推出“甬凉创富集市”,搭建一条有效可行的乡建人才“生产线”,培育艺术振兴乡村“带头人”。这条“生产线”上,既安排了艺术理论、艺术节点改造等艺术课程,也有办民宿、烤肉、糕点、歌舞、饮品等产业课程,让学员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甬凉创富集市”项目开启了螺髻山镇的“变形记”,此次螺髻山镇村民远赴宁海,便是村民的第一堂艺术课。

“宁海的艺术村,可不只有葛家村,还有下枫槎村,那里有谢兰芬和谢聪林两姐妹,原来他们是普通的村民,经过艺术赋能,在村里开起了茶茶咖啡吧;还有村民陈梦霞从没想过创业,如今已是村里甜品店的老板,开业当天就卖出了300多杯奶茶……”丛志强已经迫不及待地跟远到而来的螺髻山镇村民,分享宁海艺术乡村的故事。他告诉村民,艺术不是目的,而是解决乡村问题的手段。通过艺术引导村民运用自身技能、本土材料和兴村创富的手段,盘活闲置空间、融合本村文化来实现村民增收。同时,将村民的生活方式,通过创化,变为赚钱方式。像下枫槎村进行艺术振兴改造后,依托望府楼山优美风景和望府茶主产区等优势,推出望府茶飨、自在曲水IP,又以茶廊、茶学、茶史、茶艺、茶宿、茶美“六茶”为内容,发动村民自己动手改造村庄,打造了“茶文化”艺术村。

中国人民大学农发学院副教授黄波从重新认识农业和乡村出发,围绕着“如何认识乡村的美”,对依托农业农村的多功能性开发乡村旅游、换位思考认识游客需求进行了案例分析与讲解。

宁海“艺起富”乡村数字赋能平台负责人叶成龙,担当了这次的“产业导师”,他分享了如何和乡村合作,为乡村引流,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故事,听得螺髻山镇村民们兴奋不已:“我们村里基本人人都有技艺,除了彝绣,还有手工编织、木工、泥瓦工等,以及优质的猪、羊、牛肉,是不是都能变成产业?”德育村村民曲木莫日各脱口而出,问道。他本就打算,到宁海下枫槎村学习后,回村里开一家具有彝族特色的民宿,便缠着叶成龙他们问个不停。他说:“这里有大学教授团队,有‘艺起富’团队,还有村民‘乡建艺术家’,我们得好好学学!”

四川普格县和宁波宁海县,相距2400公里,各有优势特色,也各有资源禀赋。“两地携手共走艺术振兴路,更是想把两地文化、资源进行共享,把具有彝族特色的元素嫁接到宁海来,把宁海艺术打造技能带回普格县,推动两地同发展。”宁海相关负责人介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