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快递

杭州滨江援黔好医生倒在扶贫一线

文章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作者:见习记者 孙磊 记者 吴佳妮 视频 姚颖康 周逸 发布时间:2020-01-14 09:13:59
分享到:

如果没有这场意外,张超应该会亲手将在丹寨买的新画笔,送到女儿的手上。这位杭州滨江的援黔医生,留给家人最后的承诺是:“女儿你等着我回来,爸爸给你带了礼物。”

22个小时,1500公里,礼物如约而至,可张超却再也回不来了——2020年1月9日晚,三进丹寨支医的杭州市滨江区浦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教(政)科长兼后勤科长张超,突发疾病。经全力抢救,43岁的生命,还是被定格在了1月10日凌晨0点05分。

1月13日,从杭州到丹寨,朋友圈里“张医生,一路走好”的哀恸,一句又一句。悲呼声声,但已无回音。

这是属于他们的记忆,这是张超跟这座城市最后的告别。

他为何要“三进丹寨”?

走进张超在丹寨的职工宿舍,一床一几,简单至极。

只有他的白大褂挂在衣橱边,胸襟处夹着工作证,口袋里装着纸和笔……仿佛下一刻,这白大褂的主人还会回来继续工作。

在丹寨,这件白大褂陪了张超超过9个月的时间——

挂职黔东南州丹寨县兴仁镇中心卫生院副院长的他,援黔首月,就把兴仁镇32个村跑了一半。去偏远一些的村子,开上三四个小时的盘山公路,是家常便饭。

“他是带着好奇心来的,来了却再也放不下,带着责任心扎了根。”兴仁镇中心卫生院院长陈章见至今还记得张超二进丹寨前给他打的那个电话,“他在电话那头说‘陈院长,我马上就要回来了’,你能听得出来,那是对这里发自内心的关心。”

张超与丹寨的缘分始于2018年10月。听说滨江区与丹寨县要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身为党员的他第一时间就报了名。

放不下的是曾经心里的遗憾。张超的妻子虞慧华懂他:“汶川地震的时候,他就申请去一线,结果没去成。要到更需要医护人员的地方去,一直是他的心愿。”

放不下的是身为医者的责任。短短一个月,张超看到的,让他更加揪心:百姓健康意识较为淡薄,得了慢性病也不愿意服药;在村里,卫生员面对高血压病人,往往不知如何处理……太多未完的省略号,让他始终割舍不开这片1500公里外的土地。

2019年5月,张超再次要求挂职帮扶6个月。未等期满,他又申请延期2个月。2019年12月,回杭处理一些工作后,他第三次回到了丹寨。一个月后,他第二次要求延期,这次的时间是1年半。

三进丹寨,张超为何这么执着?

他挂职的兴仁镇中心卫生院院长陈章见也曾经忍不住问过这个“为什么”。

张超的回答是这样的:“这里的百姓健康意识薄弱,缺医少药;这里的医护人员也亟需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别人来,得熟悉环境,我对这里情况比较掌握,还是我来吧!”

张超的选择,在其他人的眼中一点都不意外。

他的同事虞以鸣给记者讲了两个故事——

2000年,有个病人大腿里的一颗钉子定位不准。为了尽快找到这颗钉子,张超愣是待在透视室里硬顶着“射线”在10分钟内找到了钉子。

2018年深夜,张超和同事开车回来,路遇一场车祸。“他直接打起双跳灯靠边停车。”虞以鸣回忆说,那时候天还下着雨,他车门一开就冲出去了,“他说就是去看看有没有人受伤,需不需要帮忙。”

同样在丹寨延期多次的滨江钱塘实验小学老师刘静说,自己特别能理解张超,“那里的人特别纯朴,他们也特别需要我们的帮助。”

“这么一个人,看到贵州那边的状况,怎么可能不再去?!”哽咽着说完这句话,虞以鸣摆了摆手,再也说不下去了。

点滴回忆,汇聚成河。十年如一日,说的就是张超这样的人。

老百姓都知道,来了个“杭州的张医生”

在杭州,张超的办公桌上有三本工作笔记:一本记录了浦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础建设事宜,一本是党建学习心得,还有一本则是日常工作笔记。

工作笔记的最后一页,停留在2019年,其中“对口帮扶”四个字,被加重加黑,特别醒目。

这四个字不仅写在了笔记本上,还同样装在了张超的心里。

刚到丹寨时,当地政府担心张超到基层太苦了,想安排他去县医院。但张超摇了摇头拒绝了:“县医院各方面条件相对好一些,不差我一个,我还是到基层去吧!”

到了兴仁镇,中心卫生院给他安排了一间副院长办公室。张超还是摇头:“我是搞临床的,得到一线去坐诊。”

坐诊之余,他还见缝插针与同事们深入村寨送医下乡。山路十八弯,有时会碰上滑坡和泥石流,可张超从来没有推辞过;坚持“授之以渔”的他还手把手指导村卫生员如何就地取材固定病人、如何转移危重病人、如何用药控制剂量等等,事无巨细。

张超的金脚板跑进了山里,更跑进了老百姓的心里。很快,丹寨县的不少老百姓都在口口相传“兴仁镇来了个杭州的张医生”,于是从十里八乡都有人慕名前来寻医问药——

在城江乡,记者和67岁的周群标刚说到张超意外离世的消息,老人的泪水夺眶而出,她直捶胸口:“我难受啊!可惜了,这么好的医生!”

悲伤源于感激,之前她宫颈癌术后做热疗烫伤了,腹部大量脓液,辗转多家医院都没好转。“杭州的张医生真好,不嫌臭不嫌脏,给我清理伤口。”

在老百姓眼中,张超是带着温度来看病的;在当地同行眼中,张超是带着思考来支医的。

“以前,老百姓一生病就想着去县里,没想过在家门口的卫生院解决;反过来,譬如心血管、高血压患者,我们也不敢留,通常都交到上级医院。”陈章见回忆说,“张超来了以后就常说,如果病人有什么头痛脑热都挤去县、州医院,那镇卫生院就毫无作用可言。如今,在他的指导下,我们的医技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老百姓也都愿意来了。”

城望村的卫生员吴名英从2002年开始当村医,她说,自己从前,遇到年纪大、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都不敢和他们签约(家庭医生)。“张超手把手教会我如何做胸外心肺复苏、针灸时病人发生休克该如何处理……现在我签约了高血压病患100多名,共计签约服务560人。”

除了手把手教技术,张超把杭州的“家庭医生”流程、医院查房制度带到兴仁,起草了精细的操作规章;他还和同事们一起,把尚在构思中的“三联一体”固化为管理制度——就是由比较临近的3-5个村联为一体,强村带弱村,组成一个工作组,能力强的村医当组长,组织完成各组各项常规工作。

“现在我们进门入户、交接班该做什么,心中有数了。”陈章见当场给记者列了一组数据:2019年1-12月,兴仁镇中心卫生院门诊病人近17000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6.06%;住院病人1600余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30.7%。“这些数据的大幅度增长,背后都离不开张超。”

只是,张超再也看不到这条一路向上的曲线了。

“共产党员应该什么样,看看张超就知道了”

“他三进丹寨,我倒不觉得什么‘伟大’,就是一个人在做真心喜欢的事情。换做是我,也希望家人支持我的工作。”

张超的妻子虞慧华说着,低头用力拧了拧双手,因为太用力,指节有些发白。

1月12日,虞慧华把张超去世的消息告诉了两个孩子:“儿子,爸爸在和不在,我相信你都可以把控得住的;宝宝,以后你看不见爸爸了,别怕,还有妈妈和哥哥保护你。” 

她拭着眼角,听的人泪水滂沱。

放不下的是对丹寨当地医疗状况的关切,放下了的是与家人的相聚时光。

三进丹寨背后的难,张超从来没对人说过——

妻子在银行供职,工作也很忙碌,家里还有两个孩子需要照顾。这个小家同样离不开这根顶梁柱。

再次要求延期1年半前,虞慧华曾经做过这样的表态:“我尊重你的内心意愿,但你得征求一下儿子的意见,他要高考了。”

父子俩通话,儿子说:“爸爸,如果你觉得在那边可以发挥更大作用的话,你就去吧,学习我会管牢的!”

这种担当,在党员张超的身上,并非偶然。“你对待病人比对家人好”,夫妻俩的这句玩笑话,在张超的病人、52岁浦沿大姐潘洪珠处得到了印证。

12日下午,一晚上没合眼的潘洪珠开了半个多小时的车,特地从浦沿赶来,她说“想送送张医生最后一程”。“前两天我家里的小宝宝把手伸到狗嘴巴里,我还在微信上问张医生要不要紧。他给了我很多建议。认识快10年了,张医生从来没有不耐烦过。我们一家的体检报告单,都给他看过才放心。”

忘不了张超的除了病人,还有曾经朝夕相伴的同事,同样泪湿衣襟——

浦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彩虹分中心负责人陈恩丰说:“我们中心临床科是张超一手带出来的。”2016年,张超的工作重心转到行政管理,把临床科转交给陈恩丰,“一点都不藏私,真的是把技术毫无保留地教给了我。”

陈恩丰说,当时中心里流传着一句话:“共产党员应该什么样,看看张超就知道了。”

三进丹寨的医生张超走了,总是对病人“好一点”的丈夫张超走了,总爱说“我来吧”的党员张超走了——

张医生,一路走好!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