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地市动态>湖州

南浔区菱湖“渔管家”四十年心血倾注农村

“让鱼儿游得更欢,让渔民腰包更鼓”

2019年04月15日 14:53:03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组工网 杨庆冬

1.jpg

见到沈学能时,他正在电脑前紧张忙碌地准备着下一次“渔民大讲堂”的课件。“闲不下来,真是闲不下来啊”,沈学能打趣地向记者说道。一年前,沈学能从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岗位上正式退休,四十年“基层农技员”的工作经历就此告一段落。

四十年来,他从带领渔民群众改变传统的、落后的养鱼习惯,开展鱼塘“肆改”、标准化鱼塘改造;到积极推广养殖饲料代替冰鲜鱼喂养;再到试验推广跑道养鱼、鱼菜共生、家庭农场等养殖生产模式,使鱼儿游得更欢、鱼塘亩产更高、渔民腰包更鼓,收获了广大养殖户的信赖与支持。

退休不褪色 余热生光辉

沈学能是土生土长的菱湖人,在他的记忆中菱湖不仅是“养鱼人”的家园,也是他四十年来挥洒激情、奉献青春的热土。

四十年前,他进入吴兴县鱼苗鱼种管理委从事鱼苗培育工作,刚一上手便接到了“非洲鲫鱼越冬”这一技术难题。……

早期农业技术研究工作条件极其艰苦,没有的诗情画意,只有满眼荒凉,沈学能一心扑在技术研究上,他坚持以科学养鱼、搞科学小实验,经过无数次失败和磨难,沈学能最终克服了严寒保温、病害防控等种种困难,获得了全省首家土法“稀离子发热器”越冬成功,并受到吴兴县科技局的水产科技实验奖、共青团吴兴新长征突击手等荣誉称号。

四十年来,在沈学能的牵头下,菱湖镇渔业协会与省淡水研究所、浙江大学等高校院所专家保持密切联系,在他们的帮助下,菱湖渔业有了长足的发展。退休后,沈学能一边继续以菱湖镇渔业协会秘书长的身份组织专家开展农技推广、政策宣讲等活动,另一方面,他利用手头资源建立起一支由渔业专家组成的老干部服务团队。

工作室成立不到一星期,便迎来了第一次考验。南浔云豪家庭农场负责人沈晓龙一大早发现自家鱼塘上养的鲫鱼情况不对,甚至有几条已经浮在了水面,便急忙打电话向沈学能求助。

得知这一情况后,沈学能立即赶到现场,他仔细看了看鲫鱼的外表,发现并无异常,他建议带回工作室进行解剖。回到工作室,沈学能拿出鲫鱼剖开肚子,撕开皮肤查看肌肉颜色,并用手机拍摄照片发送到“渔都银领”微信群中。“肌肉呈点状充血,应该是常见的出血病传染性鱼病”“建议按照比例放入一定量的消毒液进行消毒即可”……微信群里的老干部专家们一通“把脉问诊”很快提出了解决方案。

“有了这些专家的帮助,悬着的心也放下了。”沈晓龙感叹道,有了“渔都银领”老干部专家工作室这么多名专家教授实时指导,让他省了不少心。 

称心又舒心 高效解民忧

近年来,随着现代渔业的快速发展,渔业生产中涉及的技术层面愈发广泛和全面,与此同时,因各类鱼病用药、专业仪器使用等产生的矛盾纠纷也逐渐增多,特别是在菱湖,家家户户都有人在养鱼,渔业矛盾纠纷呈现多而杂的特点,而这也是沈学能的一块心病。

“就目前来看,渔业矛盾纠纷难以调解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纠纷成因复杂,很多都涉及到渔业生产的专业,外行人很难参与调解;二是缺少具备较高公信力的第三方调解单位。”沈学能表示,老干部专家工作室的成立为化解渔业矛盾纠纷开辟了新路径。

“工作室成立以后,我们的老干部专家成了渔业矛盾纠纷的‘老娘舅’,为养殖户、鱼药店、涉渔企业解决了不少麻烦”,沈学能拿出一本记录册说道:“你看每一次成功调解我这儿都有记录,仅去年姨奶奶,我们就协助完成渔业纠纷调解29次,其中23次达成和解协议。”

除了渔业矛盾纠纷,传统渔业的另一大缺陷就是为保证鱼塘含氧量养殖户需要整夜巡塘,常常一宿无眠。

去年7月底,由菱湖镇人民政府投资70万元建成的菱湖镇智能水产养殖系统水产环境监测与视频监控平台项目正式通过验收。沈学能告诉记者,这个项目对该镇6个村13000亩省级水产现代园区、鱼种场、家庭农场的智能水产养殖系统环境监测和视频设备安装,有效解决养鱼管理日常问题。

“渔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升级,要推动传统渔业的现代化转型,走智慧渔业养殖是必由之路”,沈学能说。

扶农更扶智 转型促振兴

放眼如今的菱湖镇各村鱼塘,“水上种菜、水下养鱼”已经成了一大特色,“水的富营养化问题是我们养殖户的心病,沈师傅推广我们开展的这种生态养殖模式既改善了水环境,又增加效益,而且看上去还美观。”养殖户老赵第一个响应了沈学能的建议,开始生态养殖之路,收入也蒸蒸日上。

“生态养殖是今后水产养殖的大方向。”沈学能告诉记者:“推广池塘生态、循环养殖实用技术,种植水生蔬菜能对水质起到较好的改良作用,不仅减少池塘换水次数,提高水体利用率,还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民朋友对发展高效率低风险的现代渔业十分渴求。“扶人要先扶智,改变传统养殖模式要从养殖技术升级开始”,沈学能利用自身资源在学习各地先进养殖技术的同时,从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入手,在多处设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给广大农民传播现代农业管理理念,逐步让农民走上“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高品质、高效益”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2016年,临近退休的沈学能仍在为解决制约渔业经济健康发展的水质和粗放低效问题四处奔波。为推广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这一先进技术模式,他亲自上门宣传动员,但由于该项技术投入高、风险大,他干脆组织养殖户赴盐城建湖、杭州、余杭等养殖技术较为成熟的地区,先后6次开展考察学习,终于让该项技术在菱湖成功落地。

在他的牵头支持下,盛江、云豪2个家庭农场很快建成,这两个循环流水养殖跑道示范基地共有7条水槽,占地面积达700平方米,年产值113万元,年利润达36.5万元,示范基地效益比池塘单养殖效益平均增加35.62%。目前,菱湖镇已建成循环流水养殖跑道143条,占全区的51.6%,这一高效生态养殖模式,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如今,沈学能仍奋力为当地渔业发展默默付出。一组数据印证了他的付出,过去1年,通过“渔都银领”老干部专家工作室,他先后举办养殖培训班15期、开展科技示范户党员活动12次,参训人数1250人次;组织专家认证、会诊28次。

“要做好惠农实事,最重要是要帮助农民增收致富”,这是沈学能心中一直牢记的话。




分享到:
0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浙ICP备10053157号-5

浙江组织工作网

南浔区菱湖“渔管家”四十年心血倾注农村

“让鱼儿游得更欢,让渔民腰包更鼓”

2019年04月15日 14:53:03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组工网 杨庆冬

1.jpg

见到沈学能时,他正在电脑前紧张忙碌地准备着下一次“渔民大讲堂”的课件。“闲不下来,真是闲不下来啊”,沈学能打趣地向记者说道。一年前,沈学能从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岗位上正式退休,四十年“基层农技员”的工作经历就此告一段落。

四十年来,他从带领渔民群众改变传统的、落后的养鱼习惯,开展鱼塘“肆改”、标准化鱼塘改造;到积极推广养殖饲料代替冰鲜鱼喂养;再到试验推广跑道养鱼、鱼菜共生、家庭农场等养殖生产模式,使鱼儿游得更欢、鱼塘亩产更高、渔民腰包更鼓,收获了广大养殖户的信赖与支持。

退休不褪色 余热生光辉

沈学能是土生土长的菱湖人,在他的记忆中菱湖不仅是“养鱼人”的家园,也是他四十年来挥洒激情、奉献青春的热土。

四十年前,他进入吴兴县鱼苗鱼种管理委从事鱼苗培育工作,刚一上手便接到了“非洲鲫鱼越冬”这一技术难题。……

早期农业技术研究工作条件极其艰苦,没有的诗情画意,只有满眼荒凉,沈学能一心扑在技术研究上,他坚持以科学养鱼、搞科学小实验,经过无数次失败和磨难,沈学能最终克服了严寒保温、病害防控等种种困难,获得了全省首家土法“稀离子发热器”越冬成功,并受到吴兴县科技局的水产科技实验奖、共青团吴兴新长征突击手等荣誉称号。

四十年来,在沈学能的牵头下,菱湖镇渔业协会与省淡水研究所、浙江大学等高校院所专家保持密切联系,在他们的帮助下,菱湖渔业有了长足的发展。退休后,沈学能一边继续以菱湖镇渔业协会秘书长的身份组织专家开展农技推广、政策宣讲等活动,另一方面,他利用手头资源建立起一支由渔业专家组成的老干部服务团队。

工作室成立不到一星期,便迎来了第一次考验。南浔云豪家庭农场负责人沈晓龙一大早发现自家鱼塘上养的鲫鱼情况不对,甚至有几条已经浮在了水面,便急忙打电话向沈学能求助。

得知这一情况后,沈学能立即赶到现场,他仔细看了看鲫鱼的外表,发现并无异常,他建议带回工作室进行解剖。回到工作室,沈学能拿出鲫鱼剖开肚子,撕开皮肤查看肌肉颜色,并用手机拍摄照片发送到“渔都银领”微信群中。“肌肉呈点状充血,应该是常见的出血病传染性鱼病”“建议按照比例放入一定量的消毒液进行消毒即可”……微信群里的老干部专家们一通“把脉问诊”很快提出了解决方案。

“有了这些专家的帮助,悬着的心也放下了。”沈晓龙感叹道,有了“渔都银领”老干部专家工作室这么多名专家教授实时指导,让他省了不少心。 

称心又舒心 高效解民忧

近年来,随着现代渔业的快速发展,渔业生产中涉及的技术层面愈发广泛和全面,与此同时,因各类鱼病用药、专业仪器使用等产生的矛盾纠纷也逐渐增多,特别是在菱湖,家家户户都有人在养鱼,渔业矛盾纠纷呈现多而杂的特点,而这也是沈学能的一块心病。

“就目前来看,渔业矛盾纠纷难以调解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纠纷成因复杂,很多都涉及到渔业生产的专业,外行人很难参与调解;二是缺少具备较高公信力的第三方调解单位。”沈学能表示,老干部专家工作室的成立为化解渔业矛盾纠纷开辟了新路径。

“工作室成立以后,我们的老干部专家成了渔业矛盾纠纷的‘老娘舅’,为养殖户、鱼药店、涉渔企业解决了不少麻烦”,沈学能拿出一本记录册说道:“你看每一次成功调解我这儿都有记录,仅去年姨奶奶,我们就协助完成渔业纠纷调解29次,其中23次达成和解协议。”

除了渔业矛盾纠纷,传统渔业的另一大缺陷就是为保证鱼塘含氧量养殖户需要整夜巡塘,常常一宿无眠。

去年7月底,由菱湖镇人民政府投资70万元建成的菱湖镇智能水产养殖系统水产环境监测与视频监控平台项目正式通过验收。沈学能告诉记者,这个项目对该镇6个村13000亩省级水产现代园区、鱼种场、家庭农场的智能水产养殖系统环境监测和视频设备安装,有效解决养鱼管理日常问题。

“渔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升级,要推动传统渔业的现代化转型,走智慧渔业养殖是必由之路”,沈学能说。

扶农更扶智 转型促振兴

放眼如今的菱湖镇各村鱼塘,“水上种菜、水下养鱼”已经成了一大特色,“水的富营养化问题是我们养殖户的心病,沈师傅推广我们开展的这种生态养殖模式既改善了水环境,又增加效益,而且看上去还美观。”养殖户老赵第一个响应了沈学能的建议,开始生态养殖之路,收入也蒸蒸日上。

“生态养殖是今后水产养殖的大方向。”沈学能告诉记者:“推广池塘生态、循环养殖实用技术,种植水生蔬菜能对水质起到较好的改良作用,不仅减少池塘换水次数,提高水体利用率,还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民朋友对发展高效率低风险的现代渔业十分渴求。“扶人要先扶智,改变传统养殖模式要从养殖技术升级开始”,沈学能利用自身资源在学习各地先进养殖技术的同时,从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入手,在多处设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给广大农民传播现代农业管理理念,逐步让农民走上“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高品质、高效益”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2016年,临近退休的沈学能仍在为解决制约渔业经济健康发展的水质和粗放低效问题四处奔波。为推广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这一先进技术模式,他亲自上门宣传动员,但由于该项技术投入高、风险大,他干脆组织养殖户赴盐城建湖、杭州、余杭等养殖技术较为成熟的地区,先后6次开展考察学习,终于让该项技术在菱湖成功落地。

在他的牵头支持下,盛江、云豪2个家庭农场很快建成,这两个循环流水养殖跑道示范基地共有7条水槽,占地面积达700平方米,年产值113万元,年利润达36.5万元,示范基地效益比池塘单养殖效益平均增加35.62%。目前,菱湖镇已建成循环流水养殖跑道143条,占全区的51.6%,这一高效生态养殖模式,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如今,沈学能仍奋力为当地渔业发展默默付出。一组数据印证了他的付出,过去1年,通过“渔都银领”老干部专家工作室,他先后举办养殖培训班15期、开展科技示范户党员活动12次,参训人数1250人次;组织专家认证、会诊28次。

“要做好惠农实事,最重要是要帮助农民增收致富”,这是沈学能心中一直牢记的话。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