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快递

浙江湖州建设“一院一网一联盟” 绘就美丽乡村“桃花源”

文章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作者:通讯员 湖组轩 发布时间:2018-08-13 14:41:48
分享到:

浙江湖州,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个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地级市。在新时代,湖州如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

发展离不开人,乡村发展更是如此。湖州围绕打造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通过“一院一网一联盟”建设,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人才引进培养,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创建湖州农民学院

漫步在湖州的田畴沃野,金灿灿的稻穗跃入眼帘,放眼望去,农机驰骋田间,绿色农业、标准化生产渐成潮流……

而这,得益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湖州模式”。早在2010年,湖州就建立了首家农民学院,立足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综合开展“学历+技能+创业+文明素养”教育教学,实现农民学历“中职+大专本科”梯度推进,大力培育电商、民宿、生态农业等特色产业的新型职业农民。

与此同时,农民学院将“双创”能力的培育放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突出位置,以实际生产为导向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育,鼓励开展众创众筹,探索组建创业联盟、创业创新团队。以创业基地为载体,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农民大学生创业培育工程”,通过委派一批专家和技术人员定点定期指导,有力提升创业业绩和创业能力。

在吴兴锋盛家庭农场,农场主费明锋从2007年开始从事湖羊养殖,通过10多年的奋斗,他从一名门外汉变身为湖羊养殖大户,养殖规模也从最初的200多头,发展成为现在的3000头以上。更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湖羊——玉米”种养结合循环示范基地,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作为农民学院首批大学生,费明锋受益匪浅,自己的家庭农场也被认定为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

现如今,像费明锋一样,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据统计,湖州农民学院累计培育农民大学生6000多名、硕士90多名。全市累计认定65家农民大学生创业基地。

开辟专项引才网络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傅衍领衔的家禽育种产业化模式、外国专家高天成领衔的“洋家乐”发展模式……在湖州广袤的农村,一批批引进人才来到这方创新农业发展模式的“试验田”,干得如火如荼。

农业发展,农村振兴,农民致富,单靠现有农村的人力资源是很难实现的,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无法普及,现代化的市场运作无法实现,金融无法有效提供支撑,互联网无法充分发挥优势,对农业农村的发展制约明显。乡村振兴需要更多懂农业、懂技术、懂市场的专业人才的加入,来支持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这些人才在哪里?必须引进人才。

早在2008年,湖州就在全省率先启动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南太湖精英计划”,其中,特别开辟美丽乡村人才引才通道,将现代农业单独作为“南太湖精英计划”引才专项,大力引进农业领军人才。

2016年,已成为国内物联网领域前沿专家的沈杰毅然辞去行政职务,回到故乡菱湖镇,针对传统渔业痛点,一手创办起湖州庆渔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搭建起汇集养殖户、饲料厂商、销售档口、金融机构等相关方的物联网平台,从养殖、销售、融资等环节重构渔业生态。

自从用上了高效便捷的物联网技术,菱湖镇千丰村养殖户章利恩跟其他千余户养殖户一样,尝到了物联网模式下养鱼的甜头。“不仅晚上起夜少了,第一年每亩的效益还提升了680元,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章利恩说。

随着“南太湖精英计划”的不断提档升级,越来越多的农业领军人才来到湖州。截至目前,已集聚了50多名农业领域的农村双创人才。

强化市校合作联盟

金农生态农业园位于八里店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拥有1080亩的精品瓜果蔬菜。在瓜果大棚里,浙大教授汪炳良带领的专家团队正在认真查看瓜果长势,记录相关数据。

“农推联盟为我们农户送来了技术,有时专家的一条小小建议,放在实际种植上,都能为我们解决很大的难题,加上本地专家的经常性辅导,企业发展是越来越顺。”农业园负责人施星仁说起新技术对企业带来的变化,兴奋中透着自豪。

施星仁口中的农推联盟就是农业技术推广联盟。2009年,湖州持续深化与浙江大学战略合作,共建浙江大学湖州市南太湖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中心。2011年,湖州建立了湖州市现代农业十大主导产业联盟(农推联盟),实行“1个高校院所专家团队、配备1个本地农技专家团队、联结N个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农推联盟着重围绕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成果转化和农业技术示范三大基地建设,选育新品种,引进、消化、吸收和集成国内外先进新技术成果,示范展示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设施、新模式,辐射并带动周边企业和农民,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湖州市农业局技术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联盟建立以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和示范,让大批农产品经营者尝到科技的甜头。

此外,高校科技单位专家与本地农技人员的广泛合作与交流,弥补了湖州市部分现代农业“缺人”的尴尬,同时为本地农技人员学习、锻炼、培养提供了良好机会,有效地促进了本地农技人员的快速成长与农技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

科技人才资源下沉,打通了科技兴农“最后一公里”,把“实验室”建在田间地头,将先进的技术,直接注入田间地头。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