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才工作 > 人才故事

以奋斗之姿 书报国之志

党中央、国务院邀请优秀专家人才代表北戴河休假侧记


2018年08月10日 15:16:54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记者 孙忠法


渤海湾畔,戴河之滨。绿树鲜花,海风轻柔。


8月3日,受党中央、国务院邀请,62位各领域的专家来到这里,开始了为期一周的休假。


邀请专家到北戴河休假,是党中央、国务院关心人才、重视人才工作的一项制度性安排。今年,受邀的专家长期活跃在科研一线,涵盖载人航天、青藏铁路、高分卫星、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农业技术等领域,都在各自行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漫步沙滩,徜徉碧波,感受深沉绵长的关怀;凭海临风,举目远眺,专家们科技报国的情愫愈加浓烈。


万里写入胸怀间


8月5日晚,海水味道夹杂着花香,沁人心脾。西藏农牧科学院院长尼玛扎西牵着爱人的手在海边散步,幸福洋溢在脸上。“能参加这样的休假,得到这么大的认可,爱人对我的工作更支持了。”


统计显示,自2001年以来,休假活动累计邀请了18批1000多名专家学者,涵盖国防科技专家和社会科学专家,高技能人才,农业科学家和农村实用人才,优秀教师和教育专家,“千人计划”入选者等群体。


今年,休假活动的主题是“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受邀的专家都是践行爱国奋斗精神的典范,他们的家国情怀故事,既给人温暖又让人动容——


青藏铁路总设计师李金城不顾高原缺氧,用脚步丈量天路,带领设计团队,深入现场踏勘,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创造了多项世界铁路之最。


中国第一位“泥石流院士”崔鹏常年戴着一顶安全帽扎进各地灾区,日日夜夜和泥石流打交道。30年多年来,在泥石流灾害防治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李保国的爱人郭素萍研究员,与李保国一起扎根太行山区,用科技染绿荒山,探索出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李保国逝世后,她毅然接过未竟的事业,一年中90%以上的时间都在基层,带领团队不仅巩固了李保国生前的帮扶成果,还新建示范基地2万余亩。


人才是引领发展的重要力量,肩负着时代的光荣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人才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强调专家人才要努力把科技成果应用到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把人生理想融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中……


8月4日,受习近平总书记委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陈希看望慰问休假专家,并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


美好的祝愿、深情的嘱托、殷切的希望,让专家们倍感振奋。


“活动组织得特别好,一点一滴,都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一线科技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张洪杰道出了休假专家的共同心声。


伟大的事业,决定了我们需要更多人才。中国工程院院士邓铭江30多年来踏遍了新疆的每个角落,在跨界河流研究与开发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这名“疆二代”坚定地表示,“我将牢记使命,永不懈怠,继续坚守在新疆水利事业第一线,把论文写在祖国边疆的大地上。”


精神有了归属,生命也就有了意义。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廖和平运用所学,为重庆市编制了“多规合一”的村规划,促进了深度贫困地区村域土地的优化利用。她幸福地说:“波澜壮阔的时代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舞台。作为一名地理学者,我将头顶蓝天,脚踏大地,心怀绿水青山,铭记责任担当,继续为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纵目凭高更上楼


“想用青稞秸秆做饲料,怎么才能让它们长得又高又壮?”


“可以用重离子来辐射,让它们产生基因突变,从中选育优良的品种。”


来到山海关,远处水天一碧,长城如游龙起伏翻腾。专家们三三两两,拾级而上,热烈交谈。挂在他们心头的,依旧是专业前沿、科技发展。


“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掌握核心技术。


中国如何攻克一些关键技术“卡脖子”的问题,在科技赛场提出更多原创理论、做出更多原创发现?科学家如何践行爱国奋斗精神,勇立潮头、引领创新?


“认定的事一定要坚持做下去,不要被困难吓倒。”几十年来,中国工程院院士瞿金平和团队坚持开展高分子材料绿色先进加工成型技术及装备的研究,其成果颠覆了100多年来的传统加工原理,3次获得国家科技奖。“我们与国外比有差距,但不能等着基础工业、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等都和国外一样了才去创新。创新不能等,要跳出框框,敢于大路朝天,各走一边。”


中国工程院院士、太原理工大学校长黄庆学研发出的空间机构大型钢板滚切剪机和液压滚切剪技术与装备,打破了日本三菱重工等公司的长期技术垄断。他深有感触地表示,科技工作者要立足本职,树立守土有责的意识,做好自己的本专业科研。同时,整合资源,大力协同,让步子走得更快一些。


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罗布泊,被称作“死亡之海”。在这片生命禁区中,国投罗钾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李守江和团队,搭帐篷,挖地窝子,凭着“罗钾精神”,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硫酸钾肥生产基地。


“‘罗钾精神’包括以情系‘三农’、为国分忧的爱国精神;献身盐湖、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一流技术、永不止步的创新精神;同心同德、敢于担当的团队精神。未来我们仍然要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李守江的介绍引起了专家们的强烈共鸣。


餐厅里,沙滩上,林荫间……专家们交流碰撞,立足本职做贡献的火花四溅。


事业正待千帆竞


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


“要言传身教、提携后学,满腔热情关心、引导、指导青年科技人才,不断发现、培养、举荐人才,为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铺路搭桥,用智慧和温暖的双手,托起年轻人的未来,托起国家科技发展的未来。”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陈希的殷殷期望,专家们高度认同,热烈回应。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2016年,中央颁布《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从中央到地方全面发力,加快推进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引进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为人才发展和科技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


“我接触的不少专家都有这样一个共识:当前是中国科技发展最好的时期,中国是做科研最好的地方,中国是科技创新需求最为迫切的国家。新时代,培养年轻一代的科技工作者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丁奎岭说。


“我们建立了科研特区,打造交叉融合的平台,在重大疾病机理研究上做出了突出成绩。”丁奎岭介绍说。此外,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还从2009年起自筹经费设立了基金,公派了60多名优秀博士生出国学习。开放的培养理念,让研究所成为行业内瞩目的人才高地。


在“院士”“副校长”“教授”“专家”等众多称呼中,参加休假的沈阳农业大学教授李天来最自豪也最喜欢的是“老师”。作为我国著名的设施园艺专家,李天来乐于教学,多年来一直坚持为学生授课。他悉心关心学生的科研学习、思想动态。学生们收到李天来凌晨两三点钟发来的写满修改意见的邮件是很经常的事。“这些学生是科技的火种,是国家宝贵的人才。我既然做了导师,就要负责到底。”李天来说。


既要以身作则,甘为人梯,也要创造条件,厚植土壤,专家们纷纷围绕进一步做好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工作,畅所欲言——


“要想方设法解决青年科技工作者住房等实际困难。”


“要解决资源配置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给他们以支持。”


“要创造良好的氛围环境,让他们能静下心来做研究。”


一项项建议,饱含了推动我国科技加快发展的希冀;一句句话语,扛起的是造就人才的责任与担当。


梦想起航,山海见证。8月8日,休假结束了,大家互道珍重,开启各自的新征程,并期待着繁花满枝时的重逢。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