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头条3

潮涌之江 才聚浙江

——改革开放40年浙江人才工作回望

2018年12月26日 14:22:58 来源:省委组织部

40年的改革开放劈波斩浪、波澜壮阔,举世瞩目、成就辉煌。浙江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率先推进市场取向改革,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解放和增强了社会活力,成功实现了从资源小省到经济大省的历史性跨越。

人才工作是历史的缩影、时代的符号。40年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人才创业创新史,也是一部人才工作变迁发展史。40年来,浙江人才工作始终锐意改革、逐步拓展、纵深推进,人才工作取得了历史性变革、历史性成就。

恢复调整期(1978—1992年)

扫清了人才发展的政治障碍  迎来了知识分子的春天

十年动乱,百废待兴。各项人才工作亟需恢复调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鲜明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原则,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全面落实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对知识分子进行拨乱反正,切实消除和社会上对知识分子的偏见。

春江水暖鸭先知。由于浙江当时计划经济仍占主导,人才流动性很差,体制内外人才分布很不平衡,乡镇企业只能靠国企退休工人、“星期天工程师”、国企技术人员兼职来解决技术难题。

“浙江湖州的乡镇企业想制造电视机,但面对接收信号的高频头技术犯了难。当地企业邀请我们去上课,于是星期六下班后,我和一位同事在十六铺码头乘船赶到湖州上课。临走时,对方塞来200元,这可是一笔‘巨款’,那时候我每个月的工资才40元,实在不敢要。”原上海星际无线电厂工程师白海临介绍说。

在“科学的春天”里,正是有这一大批“星期天工程师”来往于科研院所和企业,才开启了浙江人才工作的序幕,激发了浙江民营经济的活力。

1984年,时任国务委员张劲夫到萧山万向节厂视察,问鲁冠球有什么困难需要国家帮忙解决,鲁冠球说:“其它我都可以克服,就是知识分子、大学生,我要不到,能不能给我几个大学生?”张劲夫欣然同意,随即跟浙江省委打了招呼。那一年浙江全省安排了8个大学生进乡镇企业,鲁冠球要到了4个,他为每个大学生支付了6000元“培训费”。正是对人才的战略重视,成就了今天万向的成就。

市场改革期(1992—2003年)

人才市场应运而生  人才工程迈出首步

经过十多年“摸着石头过河”改革探索,人才工作市场改革逐步深入。党中央首次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劳动力市场”的概念。这标志着党对人才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党和社会重视人才、关心人才、支持人才的氛围日益浓厚。

1993年省级人才市场成立,全省人才市场体系逐步健全完善。人才资源得以盘活,体制内到体制外人才流动增多,人才可自主择业,民营企业等用人主体也能自行择才,人才活力逐步释放。

杭州绿盛集团董事长、LHD海洋发电项目总工程师林东就是其中一位。大学毕业后,他在瑞安一个政府部门仅上了一个月的班,就下海创业去了,后来历经商海沉浮,成为中国的“牛肉干大王”。近年来,联合几位海归创办新动能公司,研制出世界首台3.4兆瓦大型海洋潮流能发电机组,并在舟山岱山安装下海,刷新了此前英国保持的1.2兆瓦的记录。该项目的成功研制,是我国海洋清洁能源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在潮汐能利用领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这是中国创新,是我们做出来的、拿得出手的创新”。林东在柏林举行的中德创新合作发展论坛上自信地说。

也是在这个时期,浙江出台了省“151”人才等系列人才培养工程。“151”人才工程是浙江实施时间最长、覆盖领域全面、层次梯队明显、跟踪考核完善、撬动引领力强的一个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选拔培养工程。工程实施十年一规划、五年一轮次。经过二十多年的工作坚持和深入推进,全省共选拔“151”各层次培养人员8507名,培养的人员已逐渐成长成才,在各个行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近5年来,培养的“151”人才共主持或参与国家级项目(基金)1392项,省部级项目951项,经费在1000万以上的横向项目52项,授权发明专利4042项,制定国际标准35个、国家标准114个、行业标准220个

整体推进期(2003—2012年)

“大院名校”引建成果显著  人才队伍建设统筹推进

进入新世纪,开启新篇章。

党中央第一次提出“人才强国”战略,第一次召开全国工作人才会议,确立了党管人才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把人才强省作为“八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主持召开第一次全省人才工作会议,成立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浙江各项人才工作步入整体谋划、系统推进的新阶段。

“大院名校”相继落户。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引领推动下,浙江“大院名校”引建成果很快显现:2003年1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与清华大学正式签署协议共同组建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2004年4月,全国第一所引进世界优质教育资源的中外合作国际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在浙江创建,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与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相结合的先河;2004年4月,浙江与中国科学院签署了共建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协议书,实现了省内中科院系统研究所“零”的突破;2006年5月,美国肯恩大学落户温州,与温州大学合作创办温州肯恩大学……通过引进国内外“大院名校”,联合共建科技创新载体等途径,有效克服了优质科研资源相对匮乏等问题。

“杭州双城”平地而起。作为全国四大未来科技城之一的杭州未来科技城,自2011年挂牌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集聚高端人才为第一要义,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经省市区三级共同努力,人才集聚倍增,经济发展快速,整体态势喜人。目前,未来科技城已累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2600余名,其中“国千”118名,“省千”145名,2017年实现税收220多亿元,成为我省高层次人才最为密集、增长最快的承载平台。青山湖科技城作为全省唯一的省级科研机构创新基地,自2009年11月奠基建议以来,集聚了高校、大院名所、企业研发机构等创新载体46家。实体经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集聚优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正在发力。今年1月至7月,杭州青山湖科技城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18.7亿元,同比增长23.7%,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占比82.4%。

人才队伍逐步壮大。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浙江制定实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等重大人才规划,人才强省战略布局基本形成,党管人才工作格局逐步完善。出台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欠发达地区人才开发、大学生“村官”选聘等政策意见,人才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保障和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为了吸引更多海外高端人才,从2009年开始,浙江每年组团赴欧美开展民营企业与海外人才对接交流、赴香港招聘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连续多年举办杭州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大会、宁波人才科技周、海外(清华)学子浙江行等活动。连续多年赴北京、上海等地举办大学生招聘专场。截至2009年底,全省人才资源总量达到655万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才22.8万人,高技能人才100万人。

步入新时代(2012年—至今)

全面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全力打造人才生态最优省份

“浙江的人才优势要继续巩固和发展,还要与时俱进、更上层楼。”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期间对人才工作寄予厚望。

新时代,浙江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思想,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路子走下去,进一步明确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

人才优先发展理念不断深入人心。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氛围日益浓厚,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逐步成为社会共识。2014年,省委提出打造最优人才生态省份;2017年,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将人才强省列为“四个强省”之一,省委召开全省第三次人才工作会议,首次在世界浙商大会开设“人才强省”政策发布会,首次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开设“互联网人才”论坛,首次开展全省人才工作述职评议,人才强省战略导向鲜明树立。

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创新。自中央2016年印发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来,浙江已先后出台人才新政25条和高水平建设人才强省行动纲要33条,配套出台50多个操作办法,很多改革举措走在全国前列。完善公务员制度、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国有企业人事管理制度,对各类人才实施分类管理。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评价、使用、流动、激励机制,加强人才市场体系和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充分发挥作用。

人才队伍基本盘不断壮大。目前,浙江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075万人,每万人口中人才数为1950人,在校大学生达到105.46万人。“两院”院士共有46人,省特级专家124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778人、省“千人计划”专家2056人,带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0余万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蓬勃发展。

人才创新创业成果不断涌现。以“千人计划”人才为代表的海归系在创业大潮中异军突起,与阿里系、浙大系、浙商系形成浙江创业创新的“新四军”。目前,浙江“千人计划”人才创办企业400多家,已上市或挂牌31家,近3年准备上市70多家,上市速度越来越快。目前,浙江人才贡献率达到35.5%,阿里巴巴、海康威视、吉利集团等成为世界级高科技企业,未来科技城、“千人计划”产业园等成为人才高地,之江实验室、西湖大学等新型平台吸引全球眼球,浙江在全国人才版图中的位势大幅提升。

人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深化人才服务“最多跑一次”改革,不断加强人才创业创新要素供给和政策集成,优化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为人才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专业化服务,让人才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成立浙商人才银行,为“千人计划”专家提供最高1000万元免抵押免担保的平价贷款;设立全国资本市场首个国际“人才板”,为人才企业提供股权融资对接、私募股权发行等20项服务,促进人才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接;专门召开人才服务协调会议,解决人才关心的房子、车子、孩子、本子、票子等“关键小事”……浙江已进入人才快速集聚区,人才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近悦远来”的引才用才格局逐步形成。

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面向未来、走向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浙江人才工作必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精神,以“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的毅力和气魄,与时俱进推进人才发展,谋划实施一批最能补齐发展短板、最能激发潜在优势的重大人才举措,加快形成天下英才聚之江、钱塘人才灿星河的盛况。




分享到:
0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浙ICP备10053157号-5

浙江组织工作网

潮涌之江 才聚浙江

——改革开放40年浙江人才工作回望

2018年12月26日 14:22:58 来源:省委组织部

40年的改革开放劈波斩浪、波澜壮阔,举世瞩目、成就辉煌。浙江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率先推进市场取向改革,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解放和增强了社会活力,成功实现了从资源小省到经济大省的历史性跨越。

人才工作是历史的缩影、时代的符号。40年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人才创业创新史,也是一部人才工作变迁发展史。40年来,浙江人才工作始终锐意改革、逐步拓展、纵深推进,人才工作取得了历史性变革、历史性成就。

恢复调整期(1978—1992年)

扫清了人才发展的政治障碍  迎来了知识分子的春天

十年动乱,百废待兴。各项人才工作亟需恢复调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鲜明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原则,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全面落实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对知识分子进行拨乱反正,切实消除和社会上对知识分子的偏见。

春江水暖鸭先知。由于浙江当时计划经济仍占主导,人才流动性很差,体制内外人才分布很不平衡,乡镇企业只能靠国企退休工人、“星期天工程师”、国企技术人员兼职来解决技术难题。

“浙江湖州的乡镇企业想制造电视机,但面对接收信号的高频头技术犯了难。当地企业邀请我们去上课,于是星期六下班后,我和一位同事在十六铺码头乘船赶到湖州上课。临走时,对方塞来200元,这可是一笔‘巨款’,那时候我每个月的工资才40元,实在不敢要。”原上海星际无线电厂工程师白海临介绍说。

在“科学的春天”里,正是有这一大批“星期天工程师”来往于科研院所和企业,才开启了浙江人才工作的序幕,激发了浙江民营经济的活力。

1984年,时任国务委员张劲夫到萧山万向节厂视察,问鲁冠球有什么困难需要国家帮忙解决,鲁冠球说:“其它我都可以克服,就是知识分子、大学生,我要不到,能不能给我几个大学生?”张劲夫欣然同意,随即跟浙江省委打了招呼。那一年浙江全省安排了8个大学生进乡镇企业,鲁冠球要到了4个,他为每个大学生支付了6000元“培训费”。正是对人才的战略重视,成就了今天万向的成就。

市场改革期(1992—2003年)

人才市场应运而生  人才工程迈出首步

经过十多年“摸着石头过河”改革探索,人才工作市场改革逐步深入。党中央首次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劳动力市场”的概念。这标志着党对人才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党和社会重视人才、关心人才、支持人才的氛围日益浓厚。

1993年省级人才市场成立,全省人才市场体系逐步健全完善。人才资源得以盘活,体制内到体制外人才流动增多,人才可自主择业,民营企业等用人主体也能自行择才,人才活力逐步释放。

杭州绿盛集团董事长、LHD海洋发电项目总工程师林东就是其中一位。大学毕业后,他在瑞安一个政府部门仅上了一个月的班,就下海创业去了,后来历经商海沉浮,成为中国的“牛肉干大王”。近年来,联合几位海归创办新动能公司,研制出世界首台3.4兆瓦大型海洋潮流能发电机组,并在舟山岱山安装下海,刷新了此前英国保持的1.2兆瓦的记录。该项目的成功研制,是我国海洋清洁能源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在潮汐能利用领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这是中国创新,是我们做出来的、拿得出手的创新”。林东在柏林举行的中德创新合作发展论坛上自信地说。

也是在这个时期,浙江出台了省“151”人才等系列人才培养工程。“151”人才工程是浙江实施时间最长、覆盖领域全面、层次梯队明显、跟踪考核完善、撬动引领力强的一个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选拔培养工程。工程实施十年一规划、五年一轮次。经过二十多年的工作坚持和深入推进,全省共选拔“151”各层次培养人员8507名,培养的人员已逐渐成长成才,在各个行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近5年来,培养的“151”人才共主持或参与国家级项目(基金)1392项,省部级项目951项,经费在1000万以上的横向项目52项,授权发明专利4042项,制定国际标准35个、国家标准114个、行业标准220个

整体推进期(2003—2012年)

“大院名校”引建成果显著  人才队伍建设统筹推进

进入新世纪,开启新篇章。

党中央第一次提出“人才强国”战略,第一次召开全国工作人才会议,确立了党管人才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把人才强省作为“八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主持召开第一次全省人才工作会议,成立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浙江各项人才工作步入整体谋划、系统推进的新阶段。

“大院名校”相继落户。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引领推动下,浙江“大院名校”引建成果很快显现:2003年1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与清华大学正式签署协议共同组建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2004年4月,全国第一所引进世界优质教育资源的中外合作国际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在浙江创建,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与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相结合的先河;2004年4月,浙江与中国科学院签署了共建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协议书,实现了省内中科院系统研究所“零”的突破;2006年5月,美国肯恩大学落户温州,与温州大学合作创办温州肯恩大学……通过引进国内外“大院名校”,联合共建科技创新载体等途径,有效克服了优质科研资源相对匮乏等问题。

“杭州双城”平地而起。作为全国四大未来科技城之一的杭州未来科技城,自2011年挂牌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集聚高端人才为第一要义,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经省市区三级共同努力,人才集聚倍增,经济发展快速,整体态势喜人。目前,未来科技城已累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2600余名,其中“国千”118名,“省千”145名,2017年实现税收220多亿元,成为我省高层次人才最为密集、增长最快的承载平台。青山湖科技城作为全省唯一的省级科研机构创新基地,自2009年11月奠基建议以来,集聚了高校、大院名所、企业研发机构等创新载体46家。实体经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集聚优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正在发力。今年1月至7月,杭州青山湖科技城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18.7亿元,同比增长23.7%,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占比82.4%。

人才队伍逐步壮大。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浙江制定实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等重大人才规划,人才强省战略布局基本形成,党管人才工作格局逐步完善。出台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欠发达地区人才开发、大学生“村官”选聘等政策意见,人才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保障和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为了吸引更多海外高端人才,从2009年开始,浙江每年组团赴欧美开展民营企业与海外人才对接交流、赴香港招聘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连续多年举办杭州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大会、宁波人才科技周、海外(清华)学子浙江行等活动。连续多年赴北京、上海等地举办大学生招聘专场。截至2009年底,全省人才资源总量达到655万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才22.8万人,高技能人才100万人。

步入新时代(2012年—至今)

全面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全力打造人才生态最优省份

“浙江的人才优势要继续巩固和发展,还要与时俱进、更上层楼。”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期间对人才工作寄予厚望。

新时代,浙江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思想,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路子走下去,进一步明确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

人才优先发展理念不断深入人心。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氛围日益浓厚,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逐步成为社会共识。2014年,省委提出打造最优人才生态省份;2017年,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将人才强省列为“四个强省”之一,省委召开全省第三次人才工作会议,首次在世界浙商大会开设“人才强省”政策发布会,首次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开设“互联网人才”论坛,首次开展全省人才工作述职评议,人才强省战略导向鲜明树立。

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创新。自中央2016年印发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来,浙江已先后出台人才新政25条和高水平建设人才强省行动纲要33条,配套出台50多个操作办法,很多改革举措走在全国前列。完善公务员制度、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国有企业人事管理制度,对各类人才实施分类管理。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评价、使用、流动、激励机制,加强人才市场体系和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充分发挥作用。

人才队伍基本盘不断壮大。目前,浙江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075万人,每万人口中人才数为1950人,在校大学生达到105.46万人。“两院”院士共有46人,省特级专家124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778人、省“千人计划”专家2056人,带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0余万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蓬勃发展。

人才创新创业成果不断涌现。以“千人计划”人才为代表的海归系在创业大潮中异军突起,与阿里系、浙大系、浙商系形成浙江创业创新的“新四军”。目前,浙江“千人计划”人才创办企业400多家,已上市或挂牌31家,近3年准备上市70多家,上市速度越来越快。目前,浙江人才贡献率达到35.5%,阿里巴巴、海康威视、吉利集团等成为世界级高科技企业,未来科技城、“千人计划”产业园等成为人才高地,之江实验室、西湖大学等新型平台吸引全球眼球,浙江在全国人才版图中的位势大幅提升。

人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深化人才服务“最多跑一次”改革,不断加强人才创业创新要素供给和政策集成,优化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为人才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专业化服务,让人才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成立浙商人才银行,为“千人计划”专家提供最高1000万元免抵押免担保的平价贷款;设立全国资本市场首个国际“人才板”,为人才企业提供股权融资对接、私募股权发行等20项服务,促进人才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接;专门召开人才服务协调会议,解决人才关心的房子、车子、孩子、本子、票子等“关键小事”……浙江已进入人才快速集聚区,人才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近悦远来”的引才用才格局逐步形成。

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面向未来、走向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浙江人才工作必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精神,以“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的毅力和气魄,与时俱进推进人才发展,谋划实施一批最能补齐发展短板、最能激发潜在优势的重大人才举措,加快形成天下英才聚之江、钱塘人才灿星河的盛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