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工作

集聚“最强大脑” 滨江如何打造“人才生态圈”

文章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见习记者 马赛洁 通讯员 余小平 宋桔丽 发布时间:2018-12-12 16:00:09
分享到:

编者按:从文三路199号的一个“高新梦”,到拥江发展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杭州高新区(滨江)近30年的发展,见证了杭州高科技产业化的改革轨迹。它肩负着科技孵化的使命走来,走进国家级高新区第一方阵,用“国际滨”“花城滨”的新路径不断释放对人才、产业的“磁石”效应。12月,浙江在线推出杭州WEEKLY新特辑《看滨江 见改革》,敬请关注。

徐青青 摄

  浙江在线12月12日讯(浙江在线见习记者 马赛洁 通讯员 余小平 宋桔丽)“想创业,去杭州!”

  这句海内外华人创业圈的流行语,有真实数据支撑:根据最新出炉的《2018年杭州人才趋势报告》,杭州人才吸引力指数首次超越北京,排名第一。

  有着“天堂硅谷”之称,始终把“人才多多”放在首位的杭州高新区(滨江),自然成为杭州招才引智的重要阵地。

  截至2018年11月底,高新区(滨江)引进各类人才超过2.9万人,同比增长15.28%,其中,硕博人才引进数位居全杭州各区(县、市)第一。

  从三个乡镇、一片滩涂,打拼到如今的产业聚集区、科创新高地;培育出阿里巴巴、海康威视、新华三、安恒等一大批领军企业……杭州高新区(滨江)二十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依靠“最强大脑”创业、依靠领军企业成就领军产业、孕育形成人才生态圈的创业史。

  一座城市未来的潜力,取决于“集聚了多少脑子”。高新区(滨江)多年的发展证明,抓住人才就是抓住了产业发展的关键点。

  创新激发活力

  高新产业释放“磁吸效应”

  近日,荷兰国家应用科学研究院博士陈玉森低调加入高新区(滨江)企业宇视科技,从事专业智能交通研究。

  同行的还有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刘勇等五名科研专家,分别进入中控科技、聚光科技等高新区(滨江)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指导合作。

物联网小镇 楼颖 摄

  为什么高端人才频频选择“流入”高新区(滨江)?首要因素:这里有施展才智的平台,有创新澎湃的优质企业。

  在高新区(滨江),网络信息产业行业巨头从这里诞生,在这里成长,一幢幢科创大楼在钱江南岸拔地而起。

  二十多年来,高新技术企业在这里聚集成群。42家上市公司、104家新三板企业……它们,正用自己强大的魅力为高新区(滨江)招才引智。

  “一个人才是一棵树,一批人才就是一片森林,就是一个自带调节、合成、优化、升级功能的生态系统。”高新区(滨江)党委书记詹敏告诉记者,滨江在不断构建更优的人才生态。

  2018年至今,高新区(滨江)已经将1075名来自五湖四海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应届毕业生揽入怀中。其中,海康威视、大华、宇视三家企业共接收395人,华为杭研院接收188人。“近5年来,几乎每年都有千余名杭电毕业生与滨江企业签约。”滨江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吸引力不成就于一朝一夕,也不只辉煌于一月一年。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新常态,各类企业都遇到不少转型烦恼,但高新区(滨江)产业发展走势依然坚挺向上。

  二十多年高速发展,展现出的不仅是高新区(滨江)培养行业领军企业的能力,还有这片土地不断创新、逆流而上的持久力。

  在今年11月10日的杭州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上,不少青年才俊远道而来。海康威视、华为、大华、宇视等72家高新区(滨江)企业吸引了4511人前来应聘,930人达成初步意向。

  构筑“硅谷”生态

  让“最强大脑”梦想照进现实

  最近,滨江企业妞诺科技刚刚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ICU开展全面战略合作,推动重症监护室内病患脑电波连续实时监测和AI识别的实现。

  四年前,浙大神经管理学实验室博士戴珅懿成立妞诺科技,开始脑电创业。两年前,戴珅懿团队入选高新区(滨江)“5050计划”,获得300万元资金补助,同年还拿到了天使轮融资和金额过千万元的Pre-A轮融资。

  人才带技术、技术变项目、项目融资金、实现产业化——在高新区(滨江),以人才为核心的产业发展路径和项目孵化培育全链条服务,让“最强大脑”的创业梦真正落地,筑起产业的大厦。

  戴珅懿告诉记者,“高新区(滨江)毫不吝啬的人才扶持政策和出色的孵化能力,使更多面向未来的朝阳产业在这里变成‘黑马’。” 

华业科技园

  九年前,“5050计划”重磅落地,招引海外人才来高新区(滨江);2016年,“5050计划”扩大范围,张开双臂拥抱国内外“高精尖”人才。来自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有真本事。这份不断开放包容的胸怀,正在为高新区(滨江)招揽更多人才。

  截至目前,“5050计划”已经吸引了600多个人才项目落地,兑现扶持资金9亿余元。中科院的王军一博士、维灵科技的李江博士、米趣科技的毛靖翔等都因此来到滨江。

  “我们有个理论叫‘树论’,意思是自己育苗,自己种树,建立一个适合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创业的‘类硅谷’生态体系。”高新区(滨江)科技局局长汤茵介绍。

  这里,不仅长出了创业的“参天大树”,还形成了适合各类人才创业栖居的“生态”。 

  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加盟大企业引领创新。今年6月,阿里巴巴博士后科研站宣布,针对机器智能、物联网、计算等研究方向,要在未来3年计划引入200位青年科学家。负责人透露,最近刚刚有数位人工智能和语音识别领域的年轻专家加入团队,他们分别来自清华、中科大和海外著名高校。

  在高新区(滨江),目前已形成56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还有省级研发中心183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41家。

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 李靖 摄

  怀抱梦想的创业人才在各类“孵化器”里“生长”。今年以来,滨江5050加速器已经引进了33个人才项目;杭州国际人才科技创新中心顺利对接了近300个海外高科技项目;知名创投机构赛伯乐还于近期启动了伯乐人才成长营,为优质大学生创业人才项目提供孵化成长平台,追牧文化等17家企业创始人成为首期学员……

  创业企业的成长烦恼,有人为其“借力”“借脑”。创业企业常常遭遇的融资难、市场开拓难、引才留才难以及缺市场适应能力、缺人才等问题,政府“对症下药”解决。目前,滨江区通过整合资源,搭建了多个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等创业要素的集聚平台。

  滨江区相继推出了“六和桥”投融资沙龙、科创中心“天使有约”、楼友会“微巢来了”等资本对接活动平台,以破解企业最头痛的缺资金难题;为了让海归人才摆脱水土不服,特设“临时董事会”,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创业辅导,通过“互帮互助互鉴”解决企业发展实际问题;近年来,还持续开展“相约在高新”人才招聘系列活动,为企业寻才觅才。

  五年前,杭州米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落户滨江区时,还是一个不起眼的9人团队,公司的“多聚”项目还处于概念阶段。后来,经过“六和桥”等投融资沙龙的推介,公司吸引了大批投资人的目光,由此获得丰厚资金。目前,公司不仅员工增至几百人,市场估值也已达到几十亿元。

  此心安处是吾乡 

  “双滨合璧”这样留人

  “刚入驻高新区(滨江)的时候,我们开了20多辆大巴来接送1000多名员工,因为他们大多工作在滨江,生活在老城区。”中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施一明回忆,“但现在,公司有4000多名员工,接送大巴反而少了许多,他们已经是工作、生活都在滨江了。”

  如今,高新区(滨江)已经聚集了各类人才25万人,其中海外高层次人才7500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把家安在滨江,因为人才在这里既有用武之地,还有用武之乐。

图源视觉中国

  “此心安处是故乡”。在高新区(滨江)党委书记詹敏看来,滨江正在打造的“国际滨”,就是所做的一切,是要让所有来滨江的人,能真正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

  今年6月,英飞特电子创始人华桂潮博士领到了“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这是全省通过外籍高层次人才永久居留申请“直通车”办理并通过的第一张证。

  今年以来,高新区(滨江)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的红利,已经办理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在华永久居留推荐49人。

  今年,高新区(滨江)还推出新一轮“1+X”产业政策,并配套实施了“人才新政30条”:5400套房源供人才拎包入住;给予国家、省、市人才工程入选者以及博士、硕士研究生房租补贴、购房补贴和一次性生活补贴等。

  滨江对人才的服务,还覆盖到了“人才父母”。符合条件的创新创业人才,其父母不论户籍,可优先安排入住区政府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并纳入高新区(滨江)养老体系。

  如果说国际化的环境、胸怀和视野,是滨江留人的第一步,那“花城滨”诗意栖居的环境,更是让人“来了就不想走”。

  人们可以春看樱花、夏赏紫薇、秋望银杏、冬观蜡梅……这是“花城滨”正在呈现出的美景。最近,最美跑道二期、白马湖公园二期等高颜值城市公园接连亮相,也成为了“花城滨”的最新注脚。

  到2022年亚运会举办之时,高新区(滨江)将会是优雅和充满韵味的样子,人们可以享受“花在景中、城在园中”的美好城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