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为身边的党员点赞

景宁街道干部蓝中一

2014年05月14日 08:40:32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廖小清 县委报道组 叶尚蓉

  蓝中一(右一)在畲族村走访困难群众。

  浙江在线05月14日讯(浙江日报记者 廖小清 县委报道组 叶尚蓉) 【党员名片】蓝中一,男,畲族,1970年10月出生,景宁畲族自治县鹤溪街道组织员,曾入选省“最美乡镇干部”、省党员“闪光言行之星”。

  粘着泥的雨鞋,卷起的袖子,一脸憨厚,这是记者初见蓝中一的第一印象。这几天,他正为联系村周湖村的“五水共治”犯愁:“一条小溪,周边就有300多人生产香菇,废料多、生活垃圾也多,光清运只是治标,得想办法才行。”

  像这样的忙碌,蓝中一从参加工作开始便成为常态。21年来,他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洒在边远山乡,用自己的行动佐证了乡村便是党员干事业的舞台。

  1993年,刚参加工作的蓝中一,被分配到人称“景宁西藏”的葛山乡。得知印章村存在饮水难问题后,蓝中一一边反复奔走于相邻的龙泉市寻找合适水源,一边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谈心交朋友,多方筹集资金、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后,印章村通了自来水,村民硬是要把第一碗水端给这个被阳光晒得黝黑、忙得瘦了好几圈的小伙子喝。有老人握着他的手感动地说:“你是我们村的‘大功臣’啊!”

  而这样为民办实事,在蓝中一扎根葛山乡的10多年间不胜枚举。在省重点工程滩坑电站移民动迁的最后一年,蓝中一被抽调到原外舍乡开展移民工作。“当时不少移民有抵触情绪,有意回避和我们正面接触,我就干脆当起他们的‘小跟班’。农民白天下地干活我就跟在后头搭把手,晚上休息就到他们家里拉家常。”蓝中一笑着回忆。在原外舍乡,蓝中一的足迹遍布每家每户,个别农户家里甚至走访了几十次。最终,由他带领的小组率先完成了移民任务。

  天有不测风云。2008年5月,时任毛垟乡党委副书记的蓝中一,在下村回乡的途中遭遇车祸,两腿股骨粉碎性骨折,先后做了5次手术、历时3年多才勉强能下地走路。为了方便他康复,组织上把他调往鹤溪街道担任副科级组织员,但这个倔强的乡镇干部仍然继续奋战在一线。他拖着尚未痊愈的双腿,前往王木坑闩圩自然村、老包凤自然村,挨家挨户做下山移民工作。通过两个多月的努力,他成功完成了两个村44户、124人的下山移民资格审核,并顺利安排了宅基地、启动了新房建设。

  【党员心愿】服务群众没有休止符,乡村是我们干部自我锤炼的最好舞台。




分享到:
0
一周新闻排行榜
人事任免
公告公示
党史在线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浙江组织工作网

景宁街道干部蓝中一

2014年05月14日 08:40:32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廖小清 县委报道组 叶尚蓉

  蓝中一(右一)在畲族村走访困难群众。

  浙江在线05月14日讯(浙江日报记者 廖小清 县委报道组 叶尚蓉) 【党员名片】蓝中一,男,畲族,1970年10月出生,景宁畲族自治县鹤溪街道组织员,曾入选省“最美乡镇干部”、省党员“闪光言行之星”。

  粘着泥的雨鞋,卷起的袖子,一脸憨厚,这是记者初见蓝中一的第一印象。这几天,他正为联系村周湖村的“五水共治”犯愁:“一条小溪,周边就有300多人生产香菇,废料多、生活垃圾也多,光清运只是治标,得想办法才行。”

  像这样的忙碌,蓝中一从参加工作开始便成为常态。21年来,他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洒在边远山乡,用自己的行动佐证了乡村便是党员干事业的舞台。

  1993年,刚参加工作的蓝中一,被分配到人称“景宁西藏”的葛山乡。得知印章村存在饮水难问题后,蓝中一一边反复奔走于相邻的龙泉市寻找合适水源,一边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谈心交朋友,多方筹集资金、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后,印章村通了自来水,村民硬是要把第一碗水端给这个被阳光晒得黝黑、忙得瘦了好几圈的小伙子喝。有老人握着他的手感动地说:“你是我们村的‘大功臣’啊!”

  而这样为民办实事,在蓝中一扎根葛山乡的10多年间不胜枚举。在省重点工程滩坑电站移民动迁的最后一年,蓝中一被抽调到原外舍乡开展移民工作。“当时不少移民有抵触情绪,有意回避和我们正面接触,我就干脆当起他们的‘小跟班’。农民白天下地干活我就跟在后头搭把手,晚上休息就到他们家里拉家常。”蓝中一笑着回忆。在原外舍乡,蓝中一的足迹遍布每家每户,个别农户家里甚至走访了几十次。最终,由他带领的小组率先完成了移民任务。

  天有不测风云。2008年5月,时任毛垟乡党委副书记的蓝中一,在下村回乡的途中遭遇车祸,两腿股骨粉碎性骨折,先后做了5次手术、历时3年多才勉强能下地走路。为了方便他康复,组织上把他调往鹤溪街道担任副科级组织员,但这个倔强的乡镇干部仍然继续奋战在一线。他拖着尚未痊愈的双腿,前往王木坑闩圩自然村、老包凤自然村,挨家挨户做下山移民工作。通过两个多月的努力,他成功完成了两个村44户、124人的下山移民资格审核,并顺利安排了宅基地、启动了新房建设。

  【党员心愿】服务群众没有休止符,乡村是我们干部自我锤炼的最好舞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